
刘家福
开篇语
文明无小事,善举暖人心。过去一年,在南粤大地上,一个个“微文明”故事口耳相传,一个个“微文明”瞬间温暖人心——他们有的穿行乡野,在一次次望闻问切中,尽显医者精诚;有的扎根村巷,在三尺讲堂上,诠释师者如光;有的怀揣暖意,把温馨小店的空间一再腾挪,也要为孩子们留一份温暖。无数的凡人善举如涓涓细流汇成江河,润泽南粤。
3月25日,2024年度广东“微文明之星”致敬礼在广州举办。活动由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指导,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南方都市报社、N视频承办。此次活动致敬了十组“微文明之星”。南都将陆续刊登他们的故事,记录善意满满、暖意融融的文明广东。
“小时候身体不太好,如果能学医,或许就能帮助更多像我这样的人。”惠州市龙门县龙江镇石前村卫生室医生刘家福讲述了学医从医的初心。秉持治病救人的初心,刘家福扎根惠州乡村一线十余载,成为石前村1200名村民的“健康守门人”。
日前,刘家福在2024年度广东“微文明之星”致敬礼上讲述了自己的从医故事。
自制“工位小导航”,守护千余村民健康
“学校教育我们要以人为本,把病人的痛苦就当作自己的痛苦去解决问题。”毕业后,刘家福没有踏入城市医院的大门,心中那份对乡村的眷恋和对救死扶伤的执着,让他毅然决定回到农村。
“有的村民有一些小的疾病,我尽量能在村里帮他解决,都尽可能在卫生站治疗好。把村民们的健康素养、卫生站医疗水平等各方面逐步提升上来,例如一些常用药,村民不用再跑到镇上去买,我就觉得很知足。”刘家福说。
慢性病管理是乡村医生日常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一个药箱,一台摩托车,就是刘家福入户随访的固定“搭档”。“我这里都是一些常用的工具,并不昂贵,但很有用,比如血压计、血糖仪、听诊器,一天下来,我要去随访5户人家左右。”刘家福说。
面对村医工作的琐碎与挑战,刘家福没有止步于传统模式。他敏锐地察觉到公共卫生管理中手工操作的弊端,结合在卫生院工作的经验,创新性地开发出了一套电子表格管理系统。“每次随访,我都会把村民们的心率、血压、服药情况等相关信息记在通讯录里,回来上传到表格系统里。”
这套被他称为“工位小导航”的系统,为每位患者建立独一无二的健康档案,随访日期、病情进展、重访记录等信息一目了然。
凌晨4点多护送九旬老人回家
“阿叔,睡得好吗?”话家常是刘家福入户随访时与村民拉近距离的方式。在刘家福看来,和村民从家常聊起,才能了解到更详细的病情信息,村民才更愿意配合检查和听从医嘱。
在刘家福眼里,每一位村民都是家人。有一次,一位90多岁的阿公外出买小狗,晚上回来找不到家,就坐在卫生站门口。凌晨4点多下班的刘家福发现后,立刻把他送回了家。还有一次,一位老人走路摔了一跤,头部磕破了皮,刘家福接到电话后立刻过去为他包扎,却没有收取一分钱。“举手之劳,老人家没多大事,我心里就挺开心的。”刘家福说。
这样的故事,在刘家福的村医生涯中数不胜数。无论是90多岁走失的阿公,还是半夜急诊的孩童,他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他们身边。
除了日常的接诊和随访工作,刘家福还为龙门县石前村的文旅产业发展默默付出。
乘着“百千万工程”的东风,石前村的广东省重点项目景区鹿鹰科普生态园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游客。每逢节假日,刘家福的角色就会从“乡村医生”变为“景区医生”,将医疗服务前移至景区,定期为景区工作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和急救培训。有一次,一名游客在景区突发心脏病,刘家福和同事们立刻在现场做了及时的医疗处理,挽救了游客的生命。
统筹:南都记者 叶孜文
采写:南都记者 叶孜文 赵青 实习生 郝心欣
摄影:南都记者 吴泽嘉 郑鸿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