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祠堂变“学堂” 校长回村义教

罗宏斌:用阅读照亮乡村孩子成才路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5年03月27日        版次:GA08    作者:叶孜文 赵青

  罗宏斌

  开篇语  

  文明无小事,善举暖人心。过去一年,在南粤大地上,一个个“微文明”故事口耳相传,一个个“微文明”瞬间温暖人心——他们有的穿行乡野,在一次次望闻问切中,尽显医者精诚;有的扎根村巷,在三尺讲堂上,诠释师者如光;有的怀揣暖意,把温馨小店的空间一再腾挪,也要为孩子们留一份温暖。无数的凡人善举如涓涓细流汇成江河,润泽南粤。

  3月25日,2024年度广东“微文明之星”致敬礼在广州举办。活动由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指导,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南方都市报社、N视频承办。此次活动致敬了十组“微文明之星”。南都将陆续刊登他们的故事,记录善意满满、暖意融融的文明广东。

  “街上的孩子们很喜欢他,他能够讲很多的有趣的故事......”夜幕下的祠堂中传出充满稚气的朗朗书声打破了锡美村习以为常的宁静。农历新年刚过去没多久,这里的乡村课堂再次开课。这一天,罗宏斌为孩子们讲述的是叶圣陶的童话《跛乞丐》。七年多来,每个单周周五他都会回到村子里给孩子们上课。

  日前,罗宏斌来到广东“微文明之星”致敬礼现场,并通过视频讲述了乡村课堂的故事。

  他想帮村里的孩子提高语文成绩

  走进潮州市意溪镇锡美村的文敏公祠,整齐摆放的桌椅、崭新的黑板以及教学一体机都让人仿佛置身于课室内。“这是2017年准备启动乡村课堂时,与村委会商量后购置的。”罗宏斌说。 

  那一年,作为一名语文高级教师,罗宏斌发现在潮州市组织的小学生学业水平检测中,城乡成绩差很大。“这当中包括了我家乡锡美村孩子们就读的学校,成绩也不理想。”在与当地老师交流中,罗宏斌得知乡村学生的阅读量少,阅读理解能力较差。“课外阅读的缺乏,导致文化刺激明显不足,那就写不好作文。”当时在磷溪中心学校担任校长的罗宏斌,萌生了帮村里孩子提高语文成绩的想法。

  罗宏斌跟村委商量后,村委会决定将村子里的文敏公祠进行修缮,并增设一批新媒体设备以及装满书籍的书架,将祠堂变身“学堂”。罗宏斌也变身为义教老师,每逢单周周五晚免费为孩子们提供阅读写作指导。

  为了引起引起孩子们的阅读兴趣,罗宏斌在课程内容上安排了绘本阅读,儿童诗创作,精品童话欣赏等,还自己编印学习资料。这一天,罗宏斌给孩子们带来了新的故事集《稻草人》,给他们讲述《跛乞丐》的故事。

  孩子们的作文遣词造句越来越生动

  “乡村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希望乡村课堂能起到一个补充作用。”在罗宏斌的推动下,祠堂里的周五晚课内容逐渐丰富了起来,除了作文阅读课,还新增了书法与美术。村里的文化氛围也变得越来越浓厚,孩子们的成绩也显现出了乡村课堂的成效。

  今年读高二的罗湘锐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就在罗宏斌的课堂上学习,刚开始时文化基础不大好,但通过罗老师的教导爱上了阅读,变得十分好学,作文水平也提高了许多,最终考到了县上的高中。

  回望这些年的义教路,罗宏斌最珍视的“成绩单”是学生罗梓栋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他听课非常认真,进步快。当时他中考发挥很好,考上金山中学。”这位让罗宏斌颇为得意的门生,去年高考考上华南农业大学。

  看着从前那些提笔就犯愁的学生们,如今总围着祠堂里的书架翻阅课外读物,作文的遣词造句也越来越生动有趣,罗宏斌满是欣慰。村里长辈们的理念也随之发生变化。“现在许多家长陪着孩子来上课,一起阅读,有时候我回到村里来,他们还会和我探讨家庭教育的问题。”在罗宏斌看来,一堂阅读作文课带来的不仅仅是成绩的提高,还有孩子们的学识与眼界。阅读正在点亮孩子们的成才之路,也在照亮乡村的振兴之路。

  如今,罗宏斌谈起成为“微文明之星”的典型代表,十分谦虚地淡淡一笑,他说:“这辈子也没干成什么大事,只能做点有意思的小事。只要有一个小孩因此改变,我的一百次坚持就有了意义”。

  统筹:南都记者 叶孜文

  采写:南都记者 叶孜文 赵青 实习生 郝心欣 

  摄影:南都记者 吴泽嘉 郑鸿杰

南方都市报App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
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