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设教育强省意见”提出实施“八大工程”,涉及基础教育等。 南都记者 马强 摄
3月18日,广东正式对外发布《关于扎实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省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实施“八大工程”,到2035年高质量教育体系基本建成,全面建成教育强省,全面形成学习型社会,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
八大工程包括立德树人铸魂工程、基础教育提质工程、职业教育培优工程、高等教育创新工程、教育改革攻坚工程、教育对外开放工程、“新强师工程”、教育安全守护工程等。《意见》中有哪些新提法、新举措值得关注?释放了哪些改革发展的“强信号”?专家为你“划重点”。
推进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
◆立德树人铸魂工程提出,全面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全面推进高等学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
◆基础教育提质工程提出,支持优质公办幼儿园举办分园。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实施乡村幼儿园质量提升行动。强化市域统筹普通高中特色发展,推进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开展县域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试点。大力发展综合高中,有效实现职普融通。
◆职业教育培优工程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升学与就业并重,巩固专科高职教育的主体地位,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
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高等教育创新工程提出,优化高等学校布局和招生计划分配方式,加快建成与国家战略需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城市空间布局有效匹配的高等教育分类发展新体系。
深入实施“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加快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深化就业育人和创新教育,促进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推动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和质量提升。集聚力量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布局建设一批基础研究卓越中心和基础学科研究中心。
◆教育改革攻坚工程提出,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严格落实“十不得一严禁”要求,坚决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探索完善中考、高考制度,稳慎推进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和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改革。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扩大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资源供给。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免费为农村地区学校提供优质学习资源。
◆教育对外开放工程提出,推进“留学中国·学在广东”品牌建设,吸引全球优秀青年来粤学习。加强粤港澳高等学校合作办学和人才协同培养,共建共享大科学装置,联合培养研究生,共担科研项目、共享科研成果。提高港澳居民及随迁子女在粤教育服务水平。
防学生溺水、防治学生欺凌
◆“新强师工程”提出,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建立健全师德违规行为监测、核查、处理、通报一体化机制。全面提高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质量,大力推动研究生层次教师培养。加强专业化、职业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队伍建设。实施县域普通高中在职教师学历提升专项行动。推进高等学校教师薪酬制度改革,扩大高等学校收入分配自主权。
◆教育安全守护工程提出,持续抓好校园食品安全、网络安全、实验室安全、防学生溺水、防治学生欺凌、校车安全、消防安全等方面工作,坚决遏制校园安全事故发生。
解读
A
两项新举措推动县中振兴
近些年来,“县中塌陷”话题引发广泛议论,县中振兴也在国家层面引起重视。
今年年初出台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出,要深入实施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计划。
《意见》释放出推动县中振兴的明确信号,提出要实施两项工作:一是开展县域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试点;二是实施县域普通高中在职教师学历提升专项行动。
“优秀教师流失、办学质量较低,是阻碍县中发展的两大短板。广东此次的两个新提法,既是对国家方针的贯彻落实,也是针对当前县中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而采取的精准行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
教育部数据显示,全国近60%的普通高中生在县中学习。县中承载着乡村振兴的人才摇篮功能,也是破解城乡差距、激活县域经济的关键。
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治理与创新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方征指出,县中是我省非珠三角地区教育的主力。广东提出的两项举措,一方面用评价指挥棒优化县域教育资源配置,另一方面着重提升县域教师素质,充分体现了我省对县域教育的重视和支持,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在实操层面,方征建议,在县域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试点上,应面向县域重点高中和县域薄弱高中差异化设定评价标准,推进城乡教育共同体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等。在评价中,也应避免加重基层负担和“一刀切”等问题,更好激发县中发展活力。
B
巩固专科高职教育的主体地位
《意见》对各层次的职业教育发展定位,作出明确指引——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升学与就业并重,巩固专科高职教育的主体地位,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
随着职业本科院校的数量增多,职业院校“扎堆”升本的趋势逐渐显现,不少学校无论办学定位与实力是否匹配,都将升本作为发展目标。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周虹表示,这表明“唯学历论”的观念仍然存在。
对此,《意见》的指向很清晰:巩固专科高职教育的主体地位。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卢晓中表示,职业教育的兴起本就是为了紧密与产业链结合,从产业需求来讲,主体还应该稳定在专科层次。“以前对于职业教育没有明确提出哪个层次是主体,广东点明了专科的主体地位,这一提法比较理性,更能体现发展职业教育的底层逻辑。”
周虹认为,该提法是再次强调技能培养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始终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
C
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更突出位置
《意见》提出,要深化就业育人和创新教育,促进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就业育人”这一新提法,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了更突出的位置。
就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出口,也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指标。卢晓中指出,《意见》提出就业育人,就是要高校育人要充分考量“以需定供”,开什么专业、招多少人、如何培养,都要以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满足就业岗位对人才的素质要求。
“就业育人要强调产教融合。”卢晓中表示,过去主要是讲职业教育要产教融合,现在本科、硕士和博士生也要产教融合,国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就是其中一个体现。
近年,广东在不断探索。截至2023年底,广东已有50所本科高校建有285个产业学院,明确以培养产业亟须人才为宗旨,在办学理念、团队建设、机制创新等方面促产教融合,打造现代产业学院的“广东品牌”。
以就业为导向,让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衔接,是破解“学用脱节”困局的关键一招。
采写:南都记者 孙小鹏 南方+记者 李秀婷 陈伊纯 刘汉能 整合:易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