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广东新质生产力发展研讨会圆桌对话环节,来自政产学界的嘉宾围绕“推动新旧动能转化,因地制宜发展广东新质生产力”主题进行了精彩讨论。
与会嘉宾在现场仔细阅读本次研讨会活动主题特刊。
12月18日下午,“向新而行 粤创未来”广东新质生产力发展研讨会在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举办。
历时4个月,由南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发起的“广东新质生产力优秀案例征集活动”经过专家评审和网络点赞,最终产生广东新质生产力“十大标杆”案例和一批创新案例、优秀案例。
活动现场,获得“发展新质生产力年度致敬区域”称号的广州天河区、番禺区以及上述案例代表接受致敬,《广州市新质生产力发展调研报告》发布,多位政产学界代表以线上视频发言、线下圆桌研讨等形式,共议广东新质生产力发展之道。广东省水利厅二级巡视员丁力,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鲍炜,广州天河区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段德海,广州番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莫蕾,南方电网广东广州供电局副总经理刘智勇等嘉宾出席活动。
本次活动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指导、南方都市报社主办、南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承办,南方都市报社党委书记、总裁戎明昌出席。
以评促强
数百份案例“优中选优”树典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并作出全面部署。放眼全国,经济发展正迈向新质生产力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广东是我国的经济大省、制造业大省,今年初的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就提出,要坚定不移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把创新落到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奋力建设一个靠创新进、靠创新强、靠创新胜的现代化的新广东。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广东的战略之举、长远之策。
向“新”而行,广东陆续涌现新质生产力,形成诸多实践样本。为寻找典型、总结经验、致敬优秀,今年8月,南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面向全省征集优秀案例,收到推荐案例达数百份。这些案例来自省、市、区、街(镇)不同层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覆盖人才队伍打造、科技创新突破、体制机制改革等多个重点领域。
经过线下调研、网络投票点赞和专家评审等一系列环节,一批优质案例脱颖而出,产生“广东新质生产力十大标杆案例”和一批“广东新质生产力创新案例”“广东新质生产力优秀案例”,在本次活动现场接受致敬。案例彰显了广东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精神传统,也折射出各地积极因地制宜,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生态,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的信心决心。
获得“发展新质生产力年度致敬区域”称号的广州天河区、番禺区在活动现场接受了致敬,共同展望发展新征程。
聚焦广州
调研报告解码区域发展“新”路径
南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今年将“高质量发展大调研”和“新质生产力大调研”确立为贯穿全年的重点课题。今年以来,课题组累计走访了14个产业园区、55家企业、4家研究机构,收集了138份案例,推出了11份“高质量发展大调研”专题报道,形成了超12万字的调研报告。
在昨日举行的研讨会上,南方都市报社党委委员、副主编王卫国发布了《广州市新质生产力发展调研报告》,从发展趋势亮点、面临短板问题、指数量化评估、未来发展建议四个方面呈现课题调研成果。
“在调研中我们深切感受到,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南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的调研初衷正是发挥智库媒体的决策参考和协同共建作用,充分发掘广东新质生产力创新培育经验。”王卫国指出。
《报告》通过翔实的案例和丰富的数据分析了广州新质生产力发展形成的趋势亮点和创新特色,表现在政策支持“力度大”、创新载体“维度宽”、研发投入“强度高”、动能培育“精度准”、产业布局“速度快”五大亮点。同时,《报告》也深入分析了广州发展新质生产力所面临的体制机制堵点、新旧动能转化不顺、科技成果转化不畅、顶尖人才缺乏等短板问题。
除了案例研究,课题组还充分运用数据分析的方法,构建一套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契合的指标评价体系,围绕人才队伍打造、科技创新、新动能培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平台供给等五大维度,设立20个指标,用数据量化高质量发展潜力,用榜单测评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在今年开展的首次测评中,广州天河、番禺和黄埔三个区获评最高层级五星评价。这三个区在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指标上表现亮眼。
课题组就广州新质生产力未来发展提出四点建议:一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破除发展堵点;二是政府牵头,加大创新、供需平台打造;三是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堵点;四是吸引和培养高端人才,优化人才服务环境。
大咖支招
重视推动传统生产力“新跃升”
锚定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的目标,广东如何在新赛道上走在前列?活动现场,多位院士专家通过视频各抒己见,送上发展寄语。
“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要理解生产力的核心要义,其次要转变传统观念,观念创新才有助于生产力创新。”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科协主席陈勇表示,“把注意力放到传统产业和传统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上,是现阶段(发展新质生产力)最重要的工作。”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郑永年也发现,在讨论新质生产力时,大众习惯指向正在发展的前沿产业或有潜力的未来产业和颠覆性产业,但并非所有新产业都是新质生产力,也并非传统产业就与新质生产力无关。
“传统产业构成了国民经济的底盘,绝不能忽视、放弃,要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郑永年表示,发展新产业则应先立后破,“借助市场竞争的力量来促成产业转型升级,新产业产生了,自然会对旧产业形成竞争压力。”他提醒,新质生产力不仅存在工业领域,还包括更广泛的领域,发展切忌一哄而上、泡沫化。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看来,广东作为我国经济和制造业大省,拥有雄厚的科技创新实力,在高质量发展上肩负重要使命。
“如何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来推动广东能源和环境领域的技术创新,这非常重要。”陈勇指出,广东的传统能源优势并不突出,但这为其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带来了良好机会。目前,广东多元化发展各种能源,并大力推进绿美广东建设,取得了突出成效。“绿美广东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在于美化生态环境,也在于将各类废弃物科学处置,转化为可再生能源,要用好技术创新,让二者实现协同互促。”
聚焦广东加快发展的氢能产业,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广州大学教授叶思宇指出,要推动氢能大规模产业化,必须依托科技创新驱动,进一步降低全产业链成本。“广东要大力推动氢能产业从制造优势变成应用优势,将应用场景从交通拓展至海洋经济、低空经济等重要领域,力争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
圆桌对话
用包容开放政策打通数据开放堵点
进入“推动新旧动能转化,因地制宜发展广东新质生产力”主题圆桌对话环节,5位来自政产学界的嘉宾从各自的角度,对上述《报告》进行了精彩讨论。结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最新要求,专家建议,各级政府在明年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工作中可侧重问题导向,用更加包容开放的政策打通数据开放的堵点。
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的程度越来越深
广东财经大学数字经济学院院长、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广东财经大学)执行主任王方方表示,目前,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越来越深入,制造业企业也越来越有意愿进行数字化转型,“这是目前非常好的一个发展趋势”。他谈到,当前企业数字化转型在体制机制上的短板主要由成本和收益不平衡所导致,随着政府政策不断完善,相关技术环节不断加强,包括广州在内的广东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力度还会不断加强。
对于《报告》提到的当前各地政府平台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全链条的发展和完善,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欧江波认为这是必然要求:当前全球经济增长动力总体偏弱,有必要寻找新动能,加之日新月异的技术促进新经济新产业蓬勃发展,令大家愿意抓紧机遇加强科技创新。随着市场管理政策措施不断规范,产业平台从过去更多地比拼谁的成本低,变成当前比拼谁的综合竞争力和科技创新生态更加完善。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教授蒋余浩则提到,人工智能不同于过去科技进步沿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转化”的发展路径来实现,而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协同推进,既是应用研究的突破,也是基础研究的突破。政府需要认识这一点,在应用过程中培养人才、促进人才成长,同时激励把应用问题提炼为科学研究问题,推动科学原理探索的进步。
聚焦基层做法,广州市越秀区农林街党工委书记闫景提到,农林街立足辖内资源禀赋,主动靠前做好服务,对接产业上下游机构和企业,建设大模型和算法赋能服务中心,发掘产业供需线索,大力吸引网络信息、生物医药与健康企业落户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助力“越秀硅巷”创新街区发展。
广东云韬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钟蕾芳也表示,《报告》对推动氢能的高速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所提出的政策建议有助于激发民营经济的创新活力,为国内氢燃料电池产业提供更包容开放的营商环境。
政策引导企业数字化转型更有序规范
展望明年,广东和广州如何落实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最新精神,打通现行政策的堵点和难点?王方方建议,政府可以用包容开放的政策打通数据开放的堵点,鼓励数据要素开放共享,消解传统制造业不同行业之间的数据壁垒。同时,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让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更加有序规范。
近几个月,欧江波都在国内其他城市调研,了解各地产业平台的最新做法,发现不少可为广东各地政府借鉴的经验,比如产业平台需要提供更加完善的综合服务,包括社区服务、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等,继续完善相关生态,延伸产业链条,完善人才支撑体系。
蒋余浩进一步建议,广深两地可根据各自的优势条件,在人工智能产业培育上形成差异化分工和协同,其中深圳可适当集中资源做追赶国际前沿的人工智能研究和应用工作,广州更多集中于与应用场景相结合的研究,在应用过程中推动科技进步。同时,设置政策激励广深联动,开放科研资源和科技产品,带动粤东粤西粤北发展,赋能千行百业。
闫景表示,明年,农林街要继续发挥大模型和算法赋能服务中心平台作用,发掘人工智能赋能应用场景,服务好医院、企业、群众,加速辖内优质医疗企业相关的模型和算法备案,落地更多应用场景,让科技服务社区幸福人居生活。
钟蕾芳表示,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的扩大内需相关举措,会给氢能企业带来新的市场需求,助力相关企业实现快速发展。
案例单位代表感言
建设数字孪生北江是广东省水利厅积极参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举措。感谢本次活动搭建经验交流平台,我们将深度赋能数字化发展,为广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水安全保障。
——广东省水利厅
感谢南方都市报及社会各界对省林业局案例创新技术的高度评价,这是荣誉,也是鼓励,更是责任。我们将继续全力投入林业科研,为林农持续提供良种良法,推动林业产业焕发新活力。
——广东省林业局
广州在国内率先创新性构建接续完善的基础研究人才培育体系。感谢南方都市报搭建平台,让我们交流经验、共享成果。希望南都能发掘更多优秀案例,以评促建,为广东发展新质生产力添砖加瓦。
——广州市科技局
广州是全国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产业发展优势地区,聚焦高级别自动驾驶产业发展和地理信息安全,推出“三减一守”服务组合拳。感谢南方都市报和企业的长期支持和肯定,我们将持续优化企业服务,为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发展新质生产力年度致敬区域”这一荣誉是对天河区的充分认可和肯定。南方都市报长期以来深度记录、参与天河的发展,相信有政府部门的紧密合作,媒体的鼓与呼,天河未来必定持续向新、向上、向高。
——广州市天河区
番禺将重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科教人才新优势,着力打造实体经济的主战场、新质生产力的承载地。希望南方都市报一如既往地聚焦、点赞、唱响番禺,为番禺发展提供更多智媒力量。
——广州市番禺区
这份荣誉是对天河孵化育成建设工作的肯定。我们将接续奋斗,强化“天河优创”带动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广州市天河区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
智媒担当
南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成立两年
已形成近30份智库成果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因时而立,应势而新,2023年,南方都市报成立了南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聚焦城市治理,在媒体融合发展新征途上勇担智媒服务新使命。
秉持立足广州、辐射湾区、走向全国、面向世界的初心和愿景,南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先后在广东多地挂牌设立了4所分院和4个产业研究基地,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不断延伸服务半径,持续拓展治理参与维度,做政府科学决策的服务者,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共建者。
在这一过程中,南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通过课题研究和智媒服务精准响应政府部门和区域在城市治理、社会治理、行业治理方面的高质量发展需求,不断创新“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智媒应用场景,塑造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智库媒体价值,形成了有南都智库媒体特色的融合转型之路。
2024年以来,南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启动“高质量发展大调研”和“新质生产力大调研”两大课题,贯穿全年工作。聚焦调研主题,研究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共同组建多个调研团,立足广州、辐射广东,以“解剖麻雀”式调研挖掘典型,探寻各地发展过程中的创新举措、亮点经验,探讨破局之路。
据统计,自成立以来,南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已形成近30份智库成果,多项成果直抵官方决策层,获得各级政府部门高度认可。
智媒转型先行者,初心不改再出发。接下来,南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将持续聚焦高质量发展工作要求,以智媒建设聚众智、汇合力、谋共识、促发展,发挥媒体与智库的双重优势,在助推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塑造中发挥更大作用。
统筹:周昌和 冯芸清 李欣
执行统筹:蒋臻 莫郅骅 黄琼红
采写:南都记者 蒋臻 莫郅骅 魏凯 王美苏 夏嘉雯 陈卓睿 代国辉 钟丽婷
摄影:南都记者 冯宙锋
视频:南都记者 黄晓彦 张德威 陆文娟
主持:南都记者 曾俊豪
设计:何欣 严丽萍 李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