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注商标现象频发,有关问题已经引起司法机关的高度重视。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消息,检察办案发现,一些不法分子恶意抢注、囤积商标,或者骗取登记相关知识产权,通过恶意起诉、虚假诉讼等方式获取不正当利益,不仅严重损害他人合法权益,也直接影响科技创新。2022年7月,全国检察机关开展依法惩治知识产权恶意诉讼专项监督,截至2024年9月,通过提出抗诉和再审检察建议对法院8142件知识产权民事案件开展监督,移送涉嫌犯罪线索175件。
把商标注册作为一种投机生意,近年来不乏相关案例。比如,前些年四川多家带“青花椒”名称餐馆被上海一家餐饮公司起诉。当时起诉理由就是,这家公司从2013年起陆续注册了“青花椒”图案商标、青花椒砂锅鱼以及其英文标注等多组青花椒商标。但是,众多被诉餐馆在该公司商标注册前就已营业,甚至有的还是老字号,而且,青花椒作为一种植物、调味品在四川家喻户晓。
类似案例所呈现的商标风波,法律问题并不复杂,而站在普通民众角度,也不难分清其中是非。倒是这种通过诉讼来获取赔偿的操作,逐渐引起了外界的注意。
现代社会非常注重知识产权保护,而商标无疑是知识产权的重要载体,并且早就引起了很多企业的重视。不过,总会有这样一些公司,它们认真经营,而且一直使用相应的商标,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迟迟没有完成商标注册,等公司做大意识到商标价值时才发现商标已经被别人抢注,到最后反倒被抢注者起诉,还面临赔偿问题。类似现象很常见,可以说已经成为商标抢注产业链中的典型操作。
面对这样的案例,站在朴素正义的角度看,孰是孰非其实非常清楚,抢注行为让人不齿。当然,具体到司法问题,可能是另外一种情形,毕竟司法裁定不能简单基于朴素正义,还要讲究相应的事实依据。
最高检提到,检察机关开展专项监督期间了解到相关线索后,依法推动法院认定为恶意诉讼、驳回诉讼请求,并将线索移送有关部门。国家知识产权局依法审查后宣告已抢注的72件商标无效,并对正处于实审流程的14件商标予以驳回。从这些信息不难看出,检察机关显然注意到了商标抢注乱象的危害,并且采取了针对性的行动。
具体来说,很多商标抢注行为之所以值得警惕,归根结底涉及两个问题:一是这种操作纯粹是以获取赔偿为目的,本质上是钻法律的空子;二是很多商标抢注行为阻碍创新,背离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初衷。
为了真正达到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创新的目的,一方面,正如此次最高检所呈现的,面对各种商标抢注的司法纠纷,检察机关会强化监督;另一方面,在商标注册环节,并非所有的申请都会受理,监管部门强化审核,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后续的司法纠纷。
依靠抢注商标来获利,颇有不劳而获的意思。毕竟,抢注行为只是针对商标本身,与商标背后的商业行为没有什么关系——既没有创造价值,也不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相反,如果认可这种抢注行为,只会与保护知识产权的初衷相背离。如今,检察机关有针对性地开展监督行动,释放了明确的信号——抢注商标的投机生意,已经行不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