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带娃出门有压力,父母怎样才能放轻松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4年08月28日        版次:GA02    作者:综合

  短评

  孩子们的暑假,大人们的苦恼,对于很多家长来说,要不要带孩子出行是一个困难的选择。最近,一篇题为《带娃出门成了当代父母的地狱模式》的文章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文章认为,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带孩子出门一直是个令人战战兢兢的事。作者特别提到自己的经历——有时带婴儿车上拥挤的地铁或公交车都会有种羞耻感,害怕占据太多公共空间感到自责,而只能慌忙把婴儿车折叠起来。

  带娃出门体验不那么好,相信很多家长对此都有体会。尤其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孩子各种打闹、尖叫,让人防不胜防。像在高铁,空间狭小,孩子不愿被约束,经常要在过道走动,或者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这些操作难免会影响到其他乘客。家长当然有责任管好自己的孩子,但不可能完全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大凡车厢里有三五个孩子,多半旅程都不会太安生。

  如何看待孩子类似的表现?这可能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跟个人的容忍度以及对孩子的理解有关。有的人对环境要求高,所以一旦被孩子打扰就会和家长交涉,甚至因此发生纠纷。

  实际上因为纠纷越来越多,所以逐渐形成了一套干预机制。比如,很多列车广播提醒都会提到“看管好自己的孩子”。虽然这种提醒很有必要,但感觉上“看管”是一个不太友善的词,似乎将所有的孩子都视为一种不文明因素,给人的观感并不好。就像过去有的公交广播会提到“给老弱病残让座”,似乎认定接受让座的都是“老弱病残”,难免给人以歧视之感。现在很多地方都优化了,措辞换成了“给有需要的乘客让座”,给人的观感就好了很多。

  干预虽然有必要,可一旦尺度没把握好,也会产生过犹不及的效果。去年暑假,作家苏小懒在乘坐广州至珠海的动车时,孩子安静坐着,却被乘务员两次提醒管好孩子,她认为这是一种冒犯。这个事当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很多家长对此很有共鸣。尤其是苏小懒提到的这样一个观点——车厢里有的人在打电话,有的人手机开外放,有人在聊天,而乘务员却对所有带儿童出行的家庭进行提醒,这是一种区别对待,是对带儿童出行的家庭的一种歧视。

  很难说谁对谁错,但家长们会承受非常大的心理负担,总担心孩子会制造各种矛盾。解决这样的问题,光靠家长显然行不通,考虑到幼儿的身心特点,在列车上不可能让家长承担无限责任。倒是可以考虑推出一些更友善的干预机制。比如,近年来关于儿童车厢的讨论就非常热烈,给孩子们一个单独的空间,既减少对他人的打扰,也会提升孩子们的出行体验,类似的探索的确值得尝试。

  带娃出门除了孩子可能打扰他人,孩子去到陌生的地方,要满足他们的需求与喜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家长有了经验后,对于带娃出门这件事会变得很谨慎。家长当然有选择的自由,不过,孩子是社会的一员。我们应该建设儿童友好型社会,不要一味将孩子视为麻烦,而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只有这样,大家的出行体验才能得到改善。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