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禁养鸡鸭?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问需于民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4年06月13日        版次:GA02    作者:南都社论

  能跳舞的小广场、配有路灯的硬化道路、不再露天的厕所,出现在越来越多的乡村。半月谈记者走访发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以来,我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短板不断补齐,农民生活环境普遍大幅改善。不过,在充分肯定整治成效是主流的同时,也应看到某些农村地区“村中不闻鸡鸣,池塘不见鸭鹅”,有的地方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出现偏差、走样。有村民说:“听不见鸡叫,还是农村吗?”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是农民群众的深切期盼。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实施以来,成效有目共睹。据2月28日新华社消息,2023年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3%,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40%以上,生活垃圾得到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保持在90%以上。

  与此同时,“村中不闻鸡鸣,池塘不见鸭鹅”,半月谈报道的这一类现象也需要高度重视。

  其实,半月谈披露的这些现象,有关部门也早有警觉。

  2021年12月6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即指出,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既要肯定成绩,也要正视问题,一些地方在推进工作时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

  一些地方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导致人居环境整治走了样。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近期公开通报,河南息县在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对主干路两侧、领导干部调研检查经常走的线路整治标准要求过高,这些公路两侧反复割草、干净整洁,但村内的背街小巷脏乱差……

  不唯实,自然就会产生“村中不闻鸡鸣,池塘不见鸭鹅”这些奇怪的现象。

  长期以来,村民用剩饭养鸡喂鸭,房前屋后则沤肥种菜,这既是一种生活习惯,也十分经济,在即便非常简陋的条件下初步实现了循环利用。“禁养鸡鸭”之类的做法也许在城乡接合部等特殊地区适用,但如果一刀切式地推行,势必引发农民群众反感。

  “听不见鸡叫,还是农村吗?”这是农民质朴的反应。而从社会文化心理建设的角度,鸡鸣声从农村消失影响或许更大。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经过千百年的积淀,鸡鸣已和乡村融为一体,成为国人乡愁的一部分。步入乡村,却听不到鸡鸣,乡愁如何安放?

  半月谈的报道提醒,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必须立足农村实际、紧贴农民需求。

  从实际出发,一些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完全可以找到解决的办法。

  以养鸡养鸭为例,一律禁养会遭到农民抵制,开了口子又担心污染环境,似乎很难两全。但在经过实际调查的专家看来,“可以引导村民圈养,开辟专属小菜园,既能让村庄干净整洁,还能保留村民既有生活习惯。”虽然此类做法更需要耐心,远比一刀切的禁令麻烦,但考虑到乡村振兴的目标,无疑是值得的。

  在推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之初,农业农村部负责人就曾经强调,“农民是乡村的主人,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中,农民群众不仅是受益者,更是重要的参与者、建设者、监督者”,要“坚持问需于民、突出农民主体”。

  确保农民是整治工作的主体,让他们看到整治的好处,其参与的意愿只会更强。实践中并不乏这样的例证,在江浙一些村庄,由于村民齐心协力参与整治,美化了环境,进而通过开发文旅产业获利,整治工作得到了村民的赞扬。

  坚持问需于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就会得到农民的普遍拥护。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