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评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全国人大代表王永澄拿到一份特别的政府工作报告——雪白的8K纸,环形装订,上面有序排列着凹凸的盲文,这不仅是本届人大为唯一的视障代表专门准备的报告,也是全国人大会议历史上首份盲文版政府工作报告。
如果说几年前的政府工作报告开始在报告前设置二维码,是对新媒体时代的一种放下身段的主动因应,那么这次的盲文版报告,则代表着对于一部分特殊需要人群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权利的充分尊重和保障。
2023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实施,法律为保障残障人士和失能人群平等、充分、便捷地融入社会生活而立,并且明确“应当为残疾人、老年人获取公共信息提供便利”。作为一项国家责任,“采取措施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为残疾人、老年人自主安全地通行道路、出入建筑物以及使用其附属设施、搭乘公共交通运输工具,获取、使用和交流信息,获得社会服务等提供便利”已经为法律所确认,并且需要全社会深层次的合力。
也就在日前,最高法和中国残联还联合印发了《关于为残疾人提供更加优质诉讼服务的十条意见》及《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无障碍环境建设规范》,对完善诉讼服务中心无障碍环境建设、加强残疾人诉权保障提出具体要求和规范指引,最大限度消除残障人士的诉讼不便。
全国两会会场与全国范围内法院无障碍诉讼场景的遥相呼应,可以说都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模范执行,对社会层面的公共设施与服务具有相当的示范作用。
代表委员带着公众的期待共商国是,会务安排对视障代表的此番细节关照可谓体贴入微,有助于视障代表高质量、高体验感地参加会议和融入国家公共生活。
在近3000名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王永澄是唯一的视障人士,为其制作和提供的盲文版报告则更显诚意、更具示范作用。而在王永澄代表心里,视“为全国上千万视障人士代言”为己任,更使得这独一份的盲文版报告意义重大。无障碍环境建设不是简单的政策宣示,需要非常细节、常态化的公共治理努力。
事非亲历不知难,哪怕一个简单的无障碍通道,未听取其具体使用者的真实感受,都有可能事与愿违。在此之前,南都曾多次联合广州市、区两级检察机关为无障碍通道“清障”,发现不少无障碍设施的设计因为缺少残障人士的前期体验和发言参与,变得障碍重重。有视障人士代表把身体功能受限群体的基本公共生活诉求带上两会、诉诸公议,显然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无障碍环境的优化更有针对性,也更具穿透力。
“我们看不见,就让更多人看到我们”,这是王永澄代表的感言,而这份盲文版报告也在用事实表明,让视障人群的权益保障和尊重被更多的人看到,让相关话题在更多公共场景被聚焦,正在成为全社会的一种共识,成为无障碍环境建设的一个行动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