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评
冬日午后,暖阳倾洒,这是广州荔枝湾涌周边很多街坊在沿岸休憩、聊天、垂钓的场景。据南都报道,广州荔湾区启动荔枝湾涌滨水环境改造工程,包括桥梁微改造工程、滨水全段绿化改造、驳岸修补、照明补充等项目,首期已于2023年10月开放,计划在春节前全面完工。
荔枝湾涌之于广州,具有特殊意义。“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是属于广州街坊的独家记忆,也见证了城市发展多个阶段的徘徊与蜕变。2010年荔枝湾涌两岸截污揭盖复涌,13年过去,“治水之后”怎么办的问题依然复杂。“步道易潮湿、崩裂、起伏”“设施老化、照明不足、养护不够”“好多灯都坏了,而且遇上阴天或冬天光照不足时,晚上9点就熄灯了”,这是荔枝湾涌周边环境的素颜状态,也是让不少街坊心心念念的“西关水客厅”面临的真实困境。
2023年8月,荔湾区启动荔枝湾涌滨水环境改造工程,项目全长2.23千米,建设内容包括桥梁的微改造工程、滨水全段的绿化改造、全段的驳岸修补、照明补充、节点改造等。这都不是什么大工程。比如照明优化的活儿,主要就是及时更换灯具,但有关方面照顾到了“彩光扰民”和光色不搭配的细节,同步做了优化,调整灯光颜色和亮度。这次荔枝湾涌沿岸配置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灯光,分别照射地面、景观和两边栈道,并做步级安全设计、广场补光。
再比如多宝路边的时敏广场,原本密集遮蔽、不平整的空间,被改造成通透疏朗的桥头广场,滨水步道断点也被打通,步道边设石凳、石椅,岸边增设安全提示照明、安全警示牌以策临水安全。
“没有大修大建,而是微小细节的修复、改造”的项目,在市民李伯眼里,却是“有史以来做得最好的”。公共服务就是得“眼里有活”,而且心里装得下民生实事,哪怕它注定不那么出成绩,见效也往往在细微之处。
从“治水”角度看,彻底解决水质问题考验治理魄力,但在此之后依然需要跟进做好公共服务,调整和优化治理细节,让周边居民能够“亲水”、愿意“亲水”,进而把现有的城市公共资源有一个更通透的“打开”。这不仅是治理思路的转变,也是服务态度的迭代。
此番荔枝湾涌的微改造,一个很重要的动作即是彻底打开沿岸的公共生态,开放桥头公园,新增1200平方米空间,多层次开放亲水驳岸,优化1300米绿化水岸。城市涌道的治理、美化可能并不少见,但真的让市民有机会亲水,而不是被迫敬而远之,却依然需要见识和勇气,因为公众感受更多的,可能还是各种“此处禁止垂钓”的告示牌,以及那些用围栏圈起来的“只可远观”。打开公共空间,对应的可能是日常公共治理与服务的繁琐配套,确实难,但也不能因噎废食地选择消极回避,走圈起来、封起来这种更便宜行事的路子。
把公共服务“玩出花”,需要公共空间的“打开”,更需要治理思路的“打开”。城市的门面,装点得漂漂亮亮从来不是目的,让它回到民间、融入市民的生活才是。而城市的发展建设,不全是、也不会永远只有大开大合,每一个隐入尘烟的城市角落同样需要庄重的对待。城市更新的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求慢工出细活,也包括在小项目里见到真实的民生需求,把绣花针功夫用到实在处。荔枝湾涌的雕琢需要踏实用力,和对具体民生的复杂解题——不厌其烦,在繁琐细节处展露城市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