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广州电动自行车限行政策,在6月公开征求意见稿发布与7月的听证会后,终于有了最新进展。11月15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电动自行车通行管理措施的通告》(以下简称《通告》)正式发布,相较于征求意见版方案,进一步缩小了电动自行车限行的范围和时间。
最终形成的“重要干道分时段限行”方案,可以说部分地回应了市民的需求。一个变化是,限行的路段较上一版本要少,早晚高峰限行路段为两条,白天限行路段为四条,而除法律法规本身规定的高速、高架等全天24小时禁止通行电动自行车外,没有其他路段24小时禁行。
从今年6月6日开始公开征求意见的一个月内,广州交警一共收到5040份市民意见建议,当时有23.3%的市民对限行方案的路段时段提出了优化调整意见,23.2%的市民反对限行,认为会严重影响出行,即对上一版限行方案有意见的市民占比达到46.5%,接近一半,超过咨询或者其他要求加强管理建议的36.3%,更是远超认为应扩大限行范围的17.2%。交警方面亦表示,新版方案是在多次征求意见、举行听证会和座谈会,充分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的前提下,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统筹考虑市民电动自行车出行需要和城市管理实际需求,不断研究、调整和优化形成的。
事实上,广州对于电动自行车的管理,从2006年的全市不予登记、不准上路行驶的明令禁止,到2021年发布但迟迟没有落地的“中心区域限行”方案,再到今年6月的“分路段分时段限行”方案,然后是目前的“重要干道分时段限行”方案,管制强度是不断收缩的。
这样的处理方式与广州电动自行车的“蓬勃发展”有着紧密联系。近年来,“电鸡”(广州市民对电动自行车的称呼)成为广州市民的重要出行方式之一,已经是从体感和数据上都得到证实的不争事实。然而,如此前广州交警方面所承认的,广州非机动车道设置率偏低、不连贯,导致电动自行车各类乱象仍然普遍存在。当非机动车道、相关的法律法规与硬性约束都相对缺乏的时候,限行成了交通部门用以缓解市民出行需求与道路安全保障的一种过渡管理方式。
当然,无论是有关部门或是广州市民,都应当清楚认识到,再怎么从路段多少、时间长短上下功夫,限行只能是权宜之计。每一版限行方案出来,都很难缓解市民的出行需求与道路资源的矛盾,限行亦无法代替非机动车道路、交通法律法规等“基础设施”。而且,由于基础配套的不充足,现行的限行方案亦有可能带来新的问题。例如,未设置独立非机动车道的桥梁、隧道、高架、立交是完全禁止电动自行车行驶的,那么,市民可能会面临行驶途中突然无路可走的情况。
长期而言,既要满足市民以电动自行车出行的需要,又要满足行人的出行安全保障,必然要在限行之外做努力。电动自行车的问题,从来不只是交通问题,如电动自行车的产品规范、非机动车道的建设、行车规则与牌照分类的完善等,需要的是各个部门在城市规划问题上的协调与合作,这非常考验一座城市的管理智慧。
广州“电鸡”限行终落靴,方案将于12月15日起正式实施。在这个权宜之计外,还需各部门通力合作,为广州市民的出行需求与出行安全提供更好的选择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