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评
两座人行天桥、一处人行道,广州越秀区东风东路的这项城市微改造得到周边居民高度评价。据南都·记者帮报道,广州市道路事务中心认真研判市民诉求、实地勘察、比对论证给出对策,并在施工过程中充分兼顾效率和群众便利,得到市民的理解、配合和参与。
给过街天桥更新桥面、增加防滑设计、加宽无障碍坡道以及完善扶手护栏,这一桩桩、一件件的公共设施小细节,对平日里车水马龙的东风东路来说,可能一闪而过、静默无声。但于周边居民而言,改造前天桥上的每一点不便、每一次滑倒、每一摊积水都无疑是困扰日常生活的大问题。
特别是,在言及天桥设施老旧给常住居民带来不便的同时,热心市民的反馈中还有为外卖员这一群体的代言,“平时很多外卖员推着电动车穿行天桥,雨天路滑,一旦开得比较快就容易滑倒甚至翻车”。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解决后的效果测评,都不约而同地引入了外卖员视角,也说明外卖员对城市基础设施的体验,正在成为公共服务提升的重要依据和必须考虑的方面。
城市属于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城市公共服务质量的改善也与之息息相关。听到并且尽可能及时地响应市民需求,是城市更新的关键。而在此过程中,普通社会成员对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与充分体谅,正在与政府公共服务的努力形成合力。
以方便市民通行为目标的过街天桥,用户的体验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变化,在方便与不便的临界点,市民的反馈可以是笼统和感性的。而广州市道路事务中心作为响应方,却必须对市民需求做细致的分解,针对桥面铺装层剥落、桥梁钢结构铺装出现病害易导致钢桥面结构锈蚀以及非机动车坡道不够宽等现实问题,实地勘验并给出升级方案,则是其公共服务的本分所在。但正是在由此展开的诸多细节执行中,尽可能周全地考虑施工对市民造成的影响,并且提前预判,进行有效的过程干预,就是城市更新工程最值得做实做好的微细节。
如何在施工过程中尽一切可能减少对市民正常生活的影响,通过细节完善来获得市民的理解和支持,是考验城市公共治理的一门必修课。对东风东路的天桥换装,广州市道路事务中心做到了提前预判,在问题暴露前便商讨出解决方案。从通行障碍到噪声污染,都给出了有效的化解方案,避开高峰期的施工,使用专业降噪凿除机械,尽可能将可施工的时间缩短和禁止夜间施工,如何才能不扰民,是城市微改造工程必须考虑、必须当真的问题。
也惟其如此,民众对此番天桥换装的反馈,“不是抱怨而是赞许,并对此提出了不少有效建议”。“经常走天桥的市民会知道,桥面材料剥落的地方容易积水,哪些地方需要让施工队更注意铺平一些”,也正是因了这些亲身体验者的指点,天桥换装方案才得以逐步完善。反过来,旧貌换新颜的天桥也会悄无声息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其公共生活体验。
“民有所呼,我必应之”,这只是现代城市治理的良性互动第一步,包括及时响应民生需求并高效诉诸实践的全过程,都需要充分的公众参与穿插其间,官方与民间的互动不是也不可能是一锤子买卖,甚至在具体某个城市角落的升级体质中,都同样需要顺畅的沟通、充分的谅解以及融洽的互动。不仅此番天桥换装工程的相关技术方案,有“在类似的天桥改造中推广”的空间,借由天桥换装项目所体现出的城市共治共享精神,同样有可复制可借鉴的公共价值,这可能是天桥换装之外,城市更深一层的某种更新和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