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开幕式21日在广州举行。本届论坛吸引了全球各地近百位院士及各领域专家与会,他们在会上呼吁加强科技合作,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媒体称本届论坛“群星璀璨”,看看阵容,堪称名副其实。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来了,他表示,“中国有很多世界一流的实验物理科学家,有发展新技术及领导国际合作的经验和能力。可以主持最前沿的实验物理研究,继续为人类知识作出重要贡献”;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斯坦福大学教授迈克尔·莱维特,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滕锦光,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叶玉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他们也先后在论坛上发表主旨报告。
这么多学术大咖齐聚广州,所为何来?其实就是两个字,“合作”!
当今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全球经济结构产生了深刻影响。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在探索未来的进程中,将面临诸多问题、挑战和机遇,迫切需要科学来回答和解决。科学在推动国际社会建立新型合作体制和多边机制上,也必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应运而生的大湾区科学论坛,其宗旨就是通过开展多层次、宽领域、建设性的对话,共同构建开放型创新生态,增进科技开放合作融合创新。
学术大咖们为了合作而来,也必然会为合作贡献真知灼见。
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睿智如丁肇中,也坦陈“人类的知识很有限”,但是他也强调,“人有好奇心,人要向前走。国际合作里面也有竞争,但大家一起合作非常重要。”
不同城市之间的合作将产生非同寻常的协同效应,放眼大湾区乃至全国和全球,科创型城市往往各有优势也各具特色,良好的交流和合作有助于放大这些优势和特色,从“各美其美”直到“美美与共”。
如何进一步提升大湾区科技合作?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认为,保持多样性非常重要,“广州、深圳、香港这些城市,彼此之间有很多的不同,同时又能够保持开放而密切的互动,这将形成非常强大的竞争力”。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滕锦光则建议设立大湾区研究资助基金,由11个城市共同出资、共同使用,支持大湾区研发平台建设和研发项目;设立一批大湾区实验室,共同建设大科学装置。
企业是科创的主体,提升科创水平,无论是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还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进步,都离不开“产、学、研”的高效合作。
大湾区创新活力突出,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已具技术优势,但最近发布的《大湾区创新发展专利指数报告(2023年)》也披露,大湾区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同申请专利占大湾区申请专利数量的0.57%,低于全国对应指标的1.02%,而且从逐年数据看,大湾区企业与高校院所协同创新占比均低于全国对应指标。数据说明,大湾区企业与高校院所的协同创新有待加强。
然而好消息也在不断传来。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端科技智库,同时也是汇聚创新资源的产学研平台,大湾区科学论坛将依托国家部委、央企、中科院青年科学家促进会等合作单位与行业协会资源,构建以“政产学研金服用”为一体的科技服务网络,为大湾区创新生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进而形成引领世界科学发展的战略思想策源地、合作共赢共享聚集区和科技产业创新高地。
致力于密切国际、城际科技交流合作,找到并强化大湾区科技创新的优势,着力破解创新协同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堵点”“难点”,这是建设世界级湾区的必需,也必将为全球所欢迎。只要持续推动全球科学发展对话,探索全球开放创新生态,就能够为全球科技创新治理提供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