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档案:肖生奎,61岁,仁化县长江镇综合文化站退休职工。为完成对老红军的承诺,肖生奎用30年如一日的满腔热忱,倾注大量时间精力,深入挖掘长江镇红色文化历史和保护红色文化遗址,用60多场红色主题宣讲和共几十万字的红色文章擦亮长江镇红色文化底色,传播红色信仰。今年4月,肖生奎被评为2023年第一季度“广东好人”。
在粤赣湘交界处的仁化县革命老区长江镇,有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党员,时常穿行于乡间村里,探查红军遗址、拜访红军老人、记录整理红色文化史料,他就是有着37年党龄的长江镇综合文化站退休职工肖生奎。
聆听红色故事,立志做红色史料的挖掘人
长江镇地处粤、湘、赣三省五县交界处,在战争年代,红军足迹遍布长江镇的各个村落。生长在这片红色土地上,肖生奎听着长辈们讲述红色故事长大。至今他仍记得,5岁时,奶奶那温和的声音将长江镇宿营军民鱼水情的故事向他娓娓道来的场景。
“奶奶和伯父们说,红军们视老百姓为衣食父母,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买东西全额付款,睡在祠堂里、闲置的客厅和屋檐下,秋毫无犯。走之前,他们会将老百姓的家打扫得干干净净、给老百姓的水缸挑满水、免费给老百姓治伤病,甚至还给极其困难的老百姓留下钱。”肖生奎回忆道。这些故事让年幼的肖生奎内心充满对红军的爱戴和崇敬。
1986年,24岁的肖生奎梦想成为一名作家,对红色故事感兴趣的他试图寻找一些一手资料。在这个过程中肖生奎发现许多红色革命故事在各村村民中口口相传,但内容各有偏差或者模糊缺失。一番调查后,他了解到长江镇仍生活着不少老红军战士、志愿者老兵、交通员、游击队员等。
于是这一年6月起,肖生奎一有时间便带着礼物上门拜访镇上的老红军们。聆听着他们讲述当年的经历,肖生奎暗自许下承诺:将排除万难挖掘记录红色故事。
核查出无名红军烈士墓16处,挖掘整理红色故事30多篇
由于各种原因,长江镇的许多革命资料已不复存在,加上一些知情老人的相继离世,原先口口相传的红色故事逐渐无迹可寻。“很多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身体欠佳。有些老红军、老交通员,在我知道情况时就已经去世了,很可惜。真实的历史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当事人的离世而淹没于历史长河中,但这些原本都是应该被铭记的。”肖生奎不无遗憾地表示。
1987年初夏,肖生奎对长江镇陈欧村日头河10位红军战士被土匪恶霸推下河里牺牲的口传故事存疑,便下决心去追寻历史真实的原貌。当时他在派出所工作,通过调查当年事件的多方相关人员,结合老红军萧昌和的讲述及其提供的一份记有十名红军战士信息的资料,肖生奎得知了10位红军战士为打阻击战而光荣牺牲的真实史料。这也是他挖掘到的第一个红色史料。“每一次聆听都是一次震撼教育。我真切地感受到,没有他们的浴血奋战流血牺牲,就没有今天的美好时光。”肖生奎感慨道。
2017年3月,肖生奎被调往长江镇综合文化站工作,更深入地开展红色文化与红色遗址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多年来,肖生奎核查无名红军烈士墓16处、红军井5口、战斗遗址7处,挖掘整理红色故事30多篇、达10万多字。他将跋山涉水、自费收集的一手资料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归档发表或编入《仁化文史》等红色书刊,为仁化县的红色资源抢救挖掘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深入机关学校团体宣讲,做红色故事的传播者
肖生奎经常在中山大学历史系、韶关学院及仁化县中小学讲述红色故事,目前共60余场。每次讲述他依然心潮澎湃,讲到动情之处便泪流满面。这份情绪感染着周围的听众,让他们深刻地感受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
2021年8月23日,在长江镇中山公园革命烈士碑遗址,肖生奎作为志愿者向当地群众干部以及暑假返乡的大学生,讲述了生活在长江镇的老红军萧昌和的革命故事。
老红军萧昌和是肖生奎最敬佩也最难以忘怀的老前辈。见到这位老红军的第一眼,肖生奎便觉得“他有故事”。此后一连5次登门拜访,但对方都三缄其口。直到肖生奎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他带上党费证第6次拜访。看清肖生奎递来的党费证后,萧昌和才愿意向他讲述那段战火纷飞的烽火岁月,并将记有十名打阻击战的红军战士信息的资料交给肖生奎抄录,这份用铅笔和土纸记下的珍贵遗物才得以宣示世人,没有被湮没在历史的尘烟中。
肖生奎告诉记者,虽然收集整理长江镇红色史料的路并不平坦,但他从来没有动摇过。“我坚信他们的故事不能被遗忘,也不会被遗忘。收集整理他们的故事对我来说,是对革命前辈有交代,对后人传承有交托,既是信念的嘱托,也是使命的驱动”,肖生奎坚定道。
出品:南都政法与民生新闻部
统筹:南都记者 叶孜文
采写:南都记者 王瑜玲 杨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