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准确界定校园欺凌,是落实防治的好开端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3年04月13日        版次:GA02    作者:南都社论

  4月12日,由上海市教委、市人民检察院编写的《中小学生欺凌防治指导手册(修订版)》首发仪式在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检察院举行。记者在现场了解到,近期上海市教委、市人民检察院对2019年发布的《中小学生欺凌防治指导手册》进行了修订升级,主要涉及学生欺凌的早期干预、早期发现、规范处置,以作为学校、教师、家长与学生防治学生欺凌的具体指引,进一步压实学生欺凌防治的各方责任,提高学生欺凌治理的操作性、规范性。

  校园欺凌早已不是一个新鲜话题,相关治理也一直在持续推进。但一个事实是,校园欺凌事件仍然没有断绝,甚至还有一些新的演变形式,比如新兴的网络欺凌一度充斥社交平台或网络贴吧,这些发生在隐秘角落里的“恶”让人愤慨。

  欺凌防治难在哪里?专家指出,主要存在“预防难”“发现难”“处置难”这三点。

  校园欺凌事件之所以发生,除了青少年自身的成长特点,还牵涉到家庭环境、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多个因素。这是预防不易的重要原因。

  “发现难”则关系到对校园欺凌的认识和理解。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习惯把校园欺凌等同于青春期打架这一类校园暴力。实际上校园欺凌不是一般的校园暴力,不是简单地打一场架。校园欺凌中的受害者通常都会在身体上和心灵上留下双重创伤,其心理阴影甚至一生都难以平复。

  由于缺乏清晰界定,学生一旦遇到欺凌便很难有正确的应对,而到了老师那里,也可能当作一般的打架,批评几句了事,从而导致隐患根本无法排除。

  2019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各地中小学生欺凌防治落实年行动工作情况的通报中也强调,落实年行动开展以来,学生欺凌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各方对学生欺凌的界定仍缺乏统一认识和理解,实际工作中对个别学生欺凌事件性质或轻重程度的判定难以达成共识”。

  这次,上海修订《手册》的一大亮点,就是将校园欺凌概念解构成了“主体要件”“主观要件”“行为要件”“结果要件”等四大要件,使学生、老师乃至学校清晰易解。

  《手册》明确,学生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一方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行为。《手册》同时对网络欺凌给出了清晰定义。按照《手册》,欺凌是一种反复或长期发生的行为,一般情况下,一次性的推搡、击打、辱骂等不构成欺凌,但网络欺凌由于一经上网就会持续传播,应视为一种持续的伤害。

  显然,准确界定校园欺凌,是针对性防治欺凌的基础。

  校园欺凌一旦发生,处置同样是一个难题。如果处置不好,事件只是在表面上平息,不但欺凌实施者得不到教训、受害者阴影犹在,而且还会给其他学生带来不良影响。

  这次,上海《手册》在处置环节,针对严重的学生欺凌事件,增设了需司法机关介入处置的学生欺凌一节,明确了报告和处置流程,以及学校、教师与司法机关配合衔接的具体义务等内容,无疑是一个创新,因为其为老师和学校处置比较恶劣的欺凌事件提供了清晰指引。

  校园欺凌治理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参与。上海修订《手册》,让欺凌个案处理更加精准,但毫无疑问,相关长效机制不可或缺,而建立这种机制仰赖于学校、家庭、教育和司法部门等都能各尽其责。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