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脱不下的不是孔乙己的长衫,而是陈旧的职业思维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3年03月18日        版次:GA02    作者:肖俊

  街谈

  近几天网络上突然兴起了“孔乙己文学”,出现一些“学历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之类的调侃。“孔乙己文学”表面上是对大学学历的自嘲,实则想表达的是对就业环境和职业前景的焦虑。的确,近几年学历有加速“贬值”的趋势,类似名校毕业生毕业5年存款仅5000元,名校硕士在火锅店做保洁,一、二线城市中小学招聘的应届毕业生中博士硕士占据比例越来越高,越来越多高学历的毕业生去做跑腿,或者去争一个没有编制的大学辅导员街道临聘人员等新闻报道比比皆是。这些现象似乎在说明,本科、硕士学历已经不是以往说的敲门砖,而是沦落到连敲门的机会都没有。

  写“孔乙己文学的人”自然能够理解孔乙己脱不下的并非长衫,拿孔乙己自比,只是希望在残酷的就业形势面前保留一份“读书人”的尊严。毕竟是父母辛勤培养、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寻求一份能够维系颜面哪怕工资不高的工作并不为过。事实也的确如此,不管学历如何贬值,绝大多数大学生是不愿意放下这点颜面。然而有一点需要明确的,尽管就业形势较为紧张,但是绝大部分毕业生还是能够找到工作。只是每个人期望值不同,对就业状况的满意程度不同。

  学历意味着什么?不仅意味着生活,还有尊严。有的人不停劝年轻人要学会适应社会,必要时可以“降低身段”。或者以过来人、人生导师的身份去“教育”他们、开导他们,希望他们看开些,不要“死要面子”。这么说当然没错,只是并不是所有的年轻人都愿意选择降低身段。如果我们以毕业生或者家长的视角来看就业,就不会这么说。学历虽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未来,但是多少是一个职业生涯的起点。而好的起点也意味着未来职业生涯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意味着今后家庭生活质量有较好的保障。好的起点还意味着年轻人在朋友圈中处在较受关注的位置,意味着更广泛的社会资本,这其中还包含了家长希望自家孩子能独立生活的期许,和一点点不好明说的“投资-回报”心理。

  每个社会都有关于职业等级的社会评价和道德评价,大部分人的内心是希望自己能处于积极、正面的评价等级。然而劳动、工作和职业选择并不全是自己选择而是社会安排的结果。在中国社会里,长期以来就存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社会区别,普遍认为脑力劳动要比体力劳动更体面、收入更高、生活更有质量。要想成为脑力劳动者,前提是有大学以上学历。因此在许多人心里仍然将脑力劳动作为更高尚的职业选择,把从事体力劳动作为“失败者”的选择。这种贬低体力劳动的取向显然是泛道德化的,也是僵化的职业等级化的社会思维。

  在今天这个数字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知识的运用场景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多的体力劳动被智能技术取代,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边界日益模糊。智能技术越来越先进,知识经济越来越繁荣,而我们中的一些人仍然维持传统的职业二分思维,不能不说是有点过分的“守旧”了。职业本就不应该有高低贵贱之分,在知识社会时代职业只有合适不合适之分、能力及不及之分。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奠定了起点公平,职业赛道则主要看个人努力了。

  “孔乙己文学”引起不少年轻人的共鸣,并不是一个积极的社会信号,因为这种心态可能引向读书无用论和知识虚无。大学学历本就来之不易,不能因为就业不顺就轻贱它。当然,就业与经济形势有直接关系,繁荣的市场经济能带来更强劲的用人需求,为年轻人提供更多赛道,显然是缓解年轻人就业压力和生存焦虑的根本途径。 □肖俊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