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能让虚假电视广告变成打不死的“小强”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3年03月03日        版次:GA02    作者:李建国

  街谈

  尽管网购成为当下主流的购物方式,但电视购物还有一定的市场,对互联网不熟悉的中老年人成了电视购物的主要群体,已经成为虚假电视广告的主要受害者。据媒体报道,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刘锐关注到这一现象,她向今年全国两会拟提交《关于加强对电视台虚假广告监督管理的建议》,主张加强治理电视平台的虚假广告现象。

  虚假电视广告并非新鲜事,尤其是出现在电视购物中的虚假广告,可以说大凡看了电视多多少少都有吐槽的冲动。如今年轻人看电视少了,只有回到老家,或者陪父母看电视的时候,才会成为这类广告的受害者。他们不忍洗脑,偶尔会在社交平台上说道说道,不过也就仅此而已,倒是作为主要的受害群体,老年人反而很少说这方面的问题。原因无他,无非因为缺乏辨别广告真实性的能力。

  电视台里播什么广告,他们便信什么,虽说电视台影响力不如过去,但在挖掘垂直流量方面,广告主可是拿捏得死死的。他们不在乎年轻人的闲言碎语,也不关心广告土得掉渣影响品牌形象,相反,他们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看重的就是老年人消费者。哪怕收视率很低,只要老年人还看电视,广告效果都有保障。

  如今电视的主要观众是老年人,这也就不难理解现在很多电视广告的某些偏好。印象中过去医院、医药类广告泛滥,尤其是针对各种慢性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还有风湿类风湿、骨质增生等,电视广告狂轰滥炸,这背后就有很多野医院,夸大治疗效果,有的产品甚至完全没有效果。这些年监管机构对电视台医药类广告作出不少限制,这种现象有所缓解。不过广告主打起新的算盘,各类保健品广告成为电视台广告的主力军,有的虚假宣传有过之而无不及。

  大一点的电视台,可能监管压力大一些,在广告合规审查方面做得相对严格。而一些地方电视台,尤其是县市一级的电视台,这样的压力就要小很多。不少广告或夸大宣传,或打色情擦边球,明眼人一下子就能看出来。一些所谓的大品牌这些年经常也“另辟蹊径”,不惜花费大量费用在全国各地的小电视台砸广告。之所以这种生存模式非常顽强,除了监管没有跟上,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可能在于这类广告看起来似乎“无害”,或者说它的危害并不明显。像保健品类的虚假广告,广告效用夸得神乎其神,漏洞百出,但一旦真正使用,通常也不至于造成特别大的健康危害。正是因为产品不会制造“事故”,所以广告主才变得肆无忌惮,电视台也愿意铤而走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除了产品“无害”,商家愿意冒着违法的风险做虚假广告,主要还因为这种广告性价比高,违法成本低。在广告这个领域,无数个案告诉我们,因虚假宣传而对广告主的各种惩罚,并不足以震慑他们。相反,有的产品甚至因为在各地虚假宣传,并受到大量处罚而有了名气,广告主“越挫越勇”,不厌其烦地在虚假广告上做文章。无数人骂它,但它还是活得很好,这里面可能有很多剪不清理还乱的利益纠葛,当然也有传播上的奥秘——事实证明,只要提供传播平台,哪怕广告宣传是假的,因为不断地重复,也会产生正面的传播效果,就会有消费者去埋单。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刘锐提到电视虚假广告的两大责任主体,即平台方和广告主。广告主没法卸责,而电视台的“委屈”恐怕也很难被理解。电视虚假广告就如同打不死的小强,要根治显然要加大力气,必须让责任方感受到肉痛。靠舆论敲打,靠外界谴责,显然是不够的。 □李建国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