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办诊所,百姓受益就有价值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3年02月25日        版次:GA02    作者:马到

  来论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意见》。其中明确,到2025年,乡村医疗卫生体系改革发展取得明显进展。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布局更加均衡合理,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发展壮大,人员素质和结构明显优化,待遇水平得到提高,养老等社会保障问题有效解决。《意见》还提出,鼓励社会力量办诊所、门诊部、民营医院等,为农民群众提供多元化医疗服务,并参与承接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

  毫无疑问,在目前的医疗体系中,乡村医疗是最为薄弱的一环,而问题的根本就在于缺乏人才。这些年一直探索各种激励措施,公益资源也为此投入了不少,但总的状况并没有得到太大的改善,乡村医疗体系很难吸引专业人才。原因何在?说得俗套一点,人才不流入乡村医疗体系,归根结底是一种市场选择。站在职业选择的角度看,在乡村从事医疗工作,意味着收入不高。如果是在一个陌生地方,成家立业可能还面临诸多不便,所以,有一定专业基础的人才不太愿意去乡村。

  如今,很多乡村的医疗体系主要靠本地的村医支撑着,他们的专业水准普遍不太高,而且往往是以兼职的方式从事这一工作,必要时治病救人,平时看起来就像一个普通农民。这样一种业余的工作状态,意味着投入的精力相对有限,好的一面是,工作的性价比显得较高,不好的一面在于,由此形成的医疗结构非常不稳定,从完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的角度看,显然是不合格的。

  此次意见在人才建设方面做了不少规划,人才成长和晋升规则强调乡村工作经历,鼓励人才流动,还有用好县域编制资源、提高乡村医生待遇等,这些措施如果能落实好,意味着乡村医疗体系对人才的吸引力会大大提升。问题的关键在于,各级政府部门能够在这个工作中投入多少资源?制度的调整相对容易,但这种调整必然涉及资源的分配,甚至意味着要有非常大新的投入,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可能有动力将资源向乡村倾斜,而那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地方,恐怕就面临有心无力的局面。因此,完善乡村医疗体系的过程中,在确立大方向的前提下,注定必须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特点的路径去探索。

  尊重地方特点,以适合当地条件的方式去构建乡村医疗体系,不仅本次意见表现出这样的弹性,其实长期以来总结的经验,也在反复作出类似的提醒。比如意见提出鼓励社会力量办诊所,这一政策导向就值得回味。过去,围绕乡村诊所做过不少探索,一些地方对社会办诊所一度作出限制规定,或者花费不少精力去整合现有社会诊所资源,后来效果不尽如人意,政策又被迫放松。事实证明,乡村的“社会办医”力量同样不可忽视,这与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未必直接相关,而可能是基于现实作出的无奈选择。像有的地方因为地理限制,居民居住比较分散,如果医疗资源过于集中,就医就会比较麻烦。相反如果各个小村落都分布着小诊所,居民就医就相对方便。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力量办诊所,优势和价值就得以显现。

  乡村医疗并不是一个封闭系统,相反它是一种开放的小生态。必须利用好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各种力量的优势,政府的、民间的,各类资源只要利用好,就都有相应的价值。 □马到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