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镜头前给钱事后再收回,假慈善老戏码该根治了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3年02月23日        版次:GA02    作者:

  短评

  破旧的房屋,昏暗的灯光,火塘边吃饭的老人和孩子……日前,一短视频主播在平台发布多条在凉山“做慈善”的短视频,经媒体调查,该账号存在多次当面发钱做慈善、事后再收回的情况,“发3000元摆拍后收回2800元”。据官方消息,目前涉事账号已被封禁,相关人员被警方行政拘留。

  给3000收2800,发500收300,看来这个营销账号的“拍摄成本”还真挺稳定,但在这个卷土重来的“苦难营销”被查处之外,更可怕的一种“稳定”,恐怕还在于短视频平台对类似内容总是后知后觉的状态。令人忧虑的还有,类似的“苦难营销”可能根本没有偃旗息鼓,依然在一波又一波地寻找爆点,一茬又一茬地换个账号继续割韭菜。 

  “这么俗套的剧情,居然还有人会信”,不少人在看到“苦难营销”的画皮再一次被戳破时的个中不解,其实并不难解释。在信息茧房效应下,再粗糙的剧情设定,都会有它精准对应的用户群体,还有不少看似成熟的团队在原版复刻、极尽宣扬类似的“成功经验”。

  而也正基于此,就需要追问这些并不需要耗费太多制作成本的短视频内容,在其上传的最初时间段内,短视频平台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有否尽到必要的核查义务?此外,在设置了要求内容上传方提交必要证据事实,或者在有事发地相关部门、人员提出相反举证后,能否在第一时间就对内容进行“真实性存疑”标注? 

  再往前追溯,短视频平台有没有存在对相关自媒体内容的创作引导和流量支持?每一家短视频平台的内容尺度如何、直播禁区有哪些,以及近期在主推什么,不要说长期在此谋生的自媒体运营主体都“门儿清”,甚至连忍不住停留在上面的普通用户也或多或少有所了解。为什么有一些红线就被营销自媒体视为不可触碰的禁区,但有一些却可以很轻松就死灰复燃?这就有必要深究和细化一下“苦难营销”内容的平台责任问题。 

  事实上,这些经过设计、编排的短视频内容,不管是悲情还是炫富主题,都有着并不难识别的特质。而平台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严格把关,要求提交非独立信源的证据,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任其收割流量、收获打赏,也并不难识别。 

  造假的“苦难营销”个案在不停被揭露、被查处,当然希望自媒体运营主体可以从中汲取教训、规范言行,同时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增强识别力,让类似主题的内容越来越没有市场。但客观来说,针对具体自媒体账号的处罚本身并不能保证相关治理的根源处用力,一茬又一茬的流量收割不仅对涉事自媒体而言是致命诱惑,对平台来说同样如此。如果说失实内容在第一时间、第一落点被预警存在难度,那么在内容发布后的不长时间段内,相反方向的证据提交就需要有更顺畅的渠道、更便捷的程序。 

  令人忧虑的还有,当苦难被作为屡试不爽的营销密码,短视频用户因为对其的反感,而对类似内容生出内在免疫,那些真正需要帮助、内容真实的普通人困境却也可能会被遮蔽、被无视。也正因为真实是如此可贵、如此稀缺、如此重要,才值得所有内容传播者、平台运营方时刻抱持一份敬畏、一种审慎。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