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开的东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东莞市委书记肖亚非两次点名东莞松山湖大道新建的同沙立交左转匝道,并催问何时完工。
当天会上,东莞市城建局局长正就“狠抓工程建设效率”发言,市委书记当场追问:“中医院门口的桥,什么时候搞完?”还好城建局长给出了颇具说服力的解释,否则场面必定有点尴尬。
“中医院门口那座桥”只是当地一个市政工程,经过市委书记连环追问,工程推进想必不会再有什么阻碍,但肖亚非一句“我们的表达都是启动,很少说完成,完成才是硬道理”,指向的问题却很普遍,值得思考。
每逢年初,有些地方会集中举行各种重大项目签约仪式、重点工程开工仪式等,一方面展示招商引资成果,一方面作为动员大会,鼓舞上下干劲。此类活动呈现在媒体上,往往有先声夺人、凝聚人心的效果。但是,签约仪式只是一方面,实践中,有些所谓的“重大项目”,签约、发布甚至开工之后,就悄无声息了。当然,这里的“悄无声息”,并不是指缺少媒体曝光,而是要么签约其实只是意向,出于集中展示招商引资成果需要而强行对“意向书”包装升级;要么项目倒是落地了,实际投资规模却缩水严重,反正发布会已经开过了,“创新高”的数据也见报了;要么确实开工了,但却因为资金不到位或其他原因施工进度跟不上计划,延误工期,甚至中途烂尾。
重大项目重签约、轻落地,重大工程重启动、轻完工,本质上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下的惯性思维,克服这种惯性思维,一要纠正某些领导干部的错误政绩观,二要坚持结果导向,坚持“完成才是硬道理”,对项目和工程的开展过程、最终结果进行跟踪,进展顺利并扎实完成的,应该总结经验,兑现激励;注水、浮夸、延误乃至虚构的,就必须启动调查问责程序,开展责任追究,并且确保问责落实到具体责任人。
当前,全省各地正争先恐后,掀起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热潮。追求高质量发展的目的,不是为了发展而发展,而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民的利益、愿望和要求,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一切都要落实为具体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社会治理项目,落实为实实在在的业绩和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而好的目标、好的蓝图、好的项目,必须通过实干苦干来完成,最终形成有效供给,如此才有意义。
广东省发改委近日发布了2022年省重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全年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0894.4亿元,建成中山市西环外环高速公路、粤东水资源优化配置一期工程,汕尾甲子、揭阳神泉海上风电场等项目,新增高速公路里程169公里,新增电源装机超1300万千瓦。这里体现的,就是好的目标、好的蓝图、好的项目得以完成,变成了现实,变成了人民可以享用的公共品。当然,建设项目进度不应当机械地以年为单位进行评估,但持续跟进过程、坚持结果导向、坚持“完成才是硬道理”,始终是以抓落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