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华星广州t9项目生产线(白光区)。
最快量产的液晶面板生产线、最大量产的膜电极……在广州黄埔区和天河区,高技术制造业集聚发展,创下多个“业内之最”。据今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广州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1月18日,南都记者随2023年“新春走基层”活动,持续沿广州的“智”造之路,走进黄埔区和天河区,途经新型显示、生物医药、新能源产业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探寻高技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强链延链
t9项目满产后年产值约300亿元
走进TCL华星广州t9项目(简称t9项目)研发楼,从阵列厂的廊道看向两侧,白光区、黄光区里摆满各色自动化加工设备。“这里是国内首条专门生产高端IT产品及专业显示的液晶面板高世代产线,它最大的优势是自动化程度高,在岗员工只需负责监控实时生产参数。”TCL华星副总经理张海涛说。
2022年,总投资350亿元的t9项目在广州黄埔区投产。张海涛介绍,目前共有11条生产线,其中3条已经开始生产运作,其余仍处调试阶段,预计今年8月实现满产,月产量可达9万片。项目满产后可为广州贡献年产值300亿元,同时带动上下游投资、人才集聚,进一步“强链、延链”。
“此前,我们的生产设备大多依靠进口。t9项目国产化率有大幅提升,模组项目国产化率甚至达90%以上。”张海涛表示,t9项目是广州市“强芯”“亮屏”“融网”工程的重要组成,从签约到工地打下第一根桩仅用了21天,从开工到投产仅用了18个月,创造了业内最快封顶、最快搬入、最快点亮、最快量产的纪录。
目前,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显示产业全产业链条基本形成,全区新型显示产业企业数达122家,推动广州成为我国新型显示产业集群核心发展的区域之一。
广阔市场
去年膜电极出货量创行业新纪录
近年来,广州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正加快促进着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2022年,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前三季度高新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4.2倍。
2018年,鸿基创能落户黄埔区,是我国首家实现燃料电池膜电极大规模产业化的企业。2022年,鸿基创能实现了膜电极出货170万片的行业新纪录。2020年投产至今,鸿基创能膜电极已完成超过3000辆燃料电池汽车装车并投入使用。
膜电极也被称为燃料电池的“芯片”,它决定了燃料电池的性能和成本,成本约占燃料电池电堆成本的65%,其规模化生产技术一直是国内亟须突破的瓶颈。鸿基创能通过开发国际领先的CCM阴阳极双面直接涂布技术、膜电极一体化成型技术等技术,结合精益制造极大提升膜电极产品的一致性及良率。目前,鸿基创能膜电极产品年产能达1000万片,良品率达99%以上。
“我们对燃料电池产业的前景是充满信心的。2023年,鸿基创能可能会迎来一个大爆发的发展时期。”鸿基创能公共关系总监胡匡济表示。
1月13日,广州市氢燃料电池产业创新联合体成立,首批12家新能源上下游企业及国内高校院所签约进驻,鸿基创能就是其中之一。“创新联合体建立后,新能源上下游企业通过交流对接,可以合力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胡匡济称。
立身之本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成果转化
高技术制造业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创新成果的转化。引进17个优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入驻项目新增股权融资10108万元,2021年企业营收平均增长率达91.32%……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简称“天河基地”)用数据印证了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性。
三年前,广州普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普锐生物)入驻天河基地,获得基地提供的场地免租、人力资源等服务,顺利对接投资机构、上下游客户。2021年,普锐生物与医院、第三方体检机构等进行合作,将精准免疫功能检测与评估项目进一步推向市场,并建立了免疫功能数据库,公司营业收入较2020年增长了16倍。
“自主科研与成果转化是高技术制造业的立身之本,决定了企业可以走多远。没有成果的转化能力,就无法形成‘自主科研、技术转化、产品服务、销售和利润、持续自主科研’的闭环。”广州普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双立说。
在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董事长秦海鸥看来,有市场需求的科技成果、有核心技术壁垒的创新企业、基于数字化构建生态的平台更容易实现成果转化。“有市场需求的项目才能进驻基地,我们用市场和投资的眼光筛选科技成果,这也是基地50%以上的项目能够获得投资的重要原因。”
“企业的发展不只是靠企业本身,还需要跨界合作,将科技成果和产业、金融有机结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秦海鸥说。
统筹:裘萍
执行统筹:李颖
采写:南都记者 李竹 王诗琪
实习生 刘禹
摄影:南都记者 梁炜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