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深寻少年调研团”走进江西寻乌,开展一场探寻“中国式现代化”的少年实践

从纪念馆到东江源,“05后”少年们的寻乌“思政课”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12月26日        版次:GA08    作者:吴灵珊 张一鎏 伍曼娜

  深寻少年调研团的同学们在毛泽东寻乌调查纪念馆听讲解员介绍情况。

  三标乡副乡长凌建辉给少年介绍东江源头生态环境大幅提升的背后故事。

  调研团队沿着山间小路进入桠髻钵山。

  “深寻携手 青春向未来”深寻少年调研团在毛泽东同志旧居前合影。

  参加活动的少年们欢呼跳跃,充满朝气。

  少年们在骑行。

  更多详情请扫码进入“深寻携手 青春向未来”专题

  11月下旬,江西寻乌,天气正是整个冬天最舒服的时候。寻乌县城的老城区并不大,有一处院落引人瞩目:青面瓦顶映衬着红色墙柱,毛泽东同志旧居、寻乌调查陈列室、红军医院等分列院内,正门口石牌上闪耀着泛金色大字——毛泽东寻乌调查纪念馆。

  一辆大巴驶进院内,14名少年下车后列队站立。在旧居前的草地上合影时,他们胸前别着的“深寻携手 青春向未来”徽章迎着阳光熠熠生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新使命号角吹响,特区深圳从3年前起对红色老区寻乌的支援合作持续推进,两地争做“时代新人”的“05后”学生们共同组成的“深寻少年调研团”,决意发扬“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唯实求真的作风精神,“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从学堂走进乡间,从书斋走向田野,进行一场探寻“中国式现代化”的少年实践。

  01调查

  《寻乌调查》的收获:

  调查要问到如此详尽

  “1930年,毛主席来到寻乌进行革命活动和社会调查,当时居住的地方就是这里,‘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也是在这里提出的。”跟着纪念馆馆长侯爱萍的脚步,红色历史缓缓开始渲染开来。

  这是一座朱砂色的小楼,踏着石板台阶进入旧居,就来到了这座房子的“客厅”,也是毛泽东当年召开调查的会场。90多年前,围绕着“客厅”中间的桌子和几张板凳,毛主席就是这样进行了寻乌调查。他找来农民、商人、秀才等各阶层代表进行访谈,详细了解当时寻乌的商业状况、人口结构、土地关系等。

  “大家猜猜,当年做调查时,主席是坐在哪个位置?”侯爱萍的问题刚刚抛出,就有几位同学接住了话:“坐在下席!”在客家文化中,背着门的位置是下席。侯爱萍强调,毛泽东同志正是以这样谦恭、学生般的姿态,向各个阶层的人调查聆听。

  “调查”,是少年们此行要钻研的重点。当年的调查方法是怎样的?为什么《寻乌调查》和《反对本本主义》能够成为党史上如此重要的文章?今天的深寻少年们,又能从当年的寻乌调查中学习到什么?

  “我第一次对寻乌调查报告有印象,就是因为看到毛主席对郭友梅的调查!”在一张《出席调查会人员情况表》前,深圳实验学校的李飞扬下意识地发出慨叹。这张调查表上清楚列明当年参与调查的人员,覆盖了多个年龄段和社会阶层。李飞扬说,自己曾经读过《寻乌调查》,当时印象最深的就是对杂货店主郭友梅的调查,“那是我第一次知道,调查要问到如此详尽,对我很有启发”。

  《寻乌调查》的详尽,不仅体现在对每个调查对象的深入了解,更体现在调查范围的广度与细度。“大家注意看墙上展示的《寻乌调查》目录。不要小看这个目录,这是这篇文章里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在侯爱萍的指引下,现场的同学们在这份目录前驻足、写笔记。

  “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认真的学习目录,从前读《寻乌调查》的时候只是粗略扫过。”同样来自深圳实验学校的王赫说,来到纪念馆现场,看到陈列资料,听到生动讲解,才了解到目录的重要性,“从大的思路布局到具体的细枝末节,目录细分到了盐、豆腐、裁缝等等,研究农民和商人也都分成了非常细致的层次,让我很难忘。”

  “实地看到了目录,学习到毛主席做调查的方法后,我才知道真正的调查应该怎么开展。”李飞扬说,之前做的准备资料忽视了很多问题,学习之后调研会做得更完善,“今天我才知道,调查应该深入到一个怎样的程度。”

  02 合作

  “享受水源福利的深圳人,要带动寻乌的发展”

  在寻乌调查陈列馆的参观中,一个细节让深寻少年们倍感惊讶,当年的《寻乌调查》中提到了油茶,其中提及“寻乌县对外出口货”,“第六是茶油”,“从罗浮、岑峰两条路对兴宁、梅县两地输出。”

  就在参观纪念馆的前一天,深寻少年们组团前往了寻乌县龙廷乡油茶基地调研。跨越九十余载的光阴,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的油茶树,如今成为了寻乌县龙廷乡的支柱性产业,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种植。油茶树果实成熟后,经历采摘挑拣可以榨出茶油,也被茶农们称为“致富果”。

  “年产值过千万”、“中国油茶之乡”等调研时记录的点滴,和陈列的资料文字交相辉映,近百年历史的脉搏仿佛通过“茶油”跳动,深寻少年们心潮澎湃。肖赫记得油茶的采摘是在坡度接近90度的山坡上,茶农采摘是一项耗时耗力又危险的工作;王赫则记得在寻龙油茶专业合作社内调研时,榨油作坊面积并不大,使用的设备也不算先进,历史悠久的油茶,可以用技术来进行更大规模化的生产。

  学习到的调查方法与调研行程结合引发的思考,不断在深寻少年们行走的足迹中闪烁。在菖蒲乡坪岗脐橙基地调研时,少年们发现,相比油茶,脐橙在寻乌当地已经是相当具规模的产业,但果农由于对“无人机种植”等智能化技术不熟悉也有疑虑,不大愿意使用,宁愿自己动手。深圳实验学校的廖芷颖表示,深圳也是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如今深圳与寻乌的合作关系进一步深化,深圳也应当提供更多人才来到寻乌,向果农传授经验,寻乌当地也可以派人前往深圳学习。

  王赫也有相同的思路。在来寻乌之前,她做了功课,知道深圳与寻乌的帮扶关系,但具体为什么要帮扶、这些年做了什么,并没有具体的概念,调研和寻乌调查的学习思考交汇,激发着王赫对“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话题的思考。“来到这里我才知道,寻乌是为了保护东江源头才没有开采矿产资源。作为一个享受到水源福利的深圳人,我们更有义务去带动寻乌的发展。”

  同饮一江水,深寻一家亲,在中宣部的高位推动指导下,2019年深寻支援合作开始以来,深圳累计投入各类资金3.51亿元,帮扶实施产业、教育、文旅、医疗等领域重点项目60余个,深寻携手谱写的共同富裕篇章正在寻乌的土地上展开,也在这群深寻少年们的眼中,埋下了新的种子。

  03 共鸣

  “要让更多的人来到寻乌,知道寻乌的红色历史”

  “毛主席的书我从初三就开始读,《寻乌调查》这篇文章我仰慕已久了。”深圳少年李飞扬说,虽然家里从很小就开始对他进行红色教育,但在来寻乌之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只是脑海里的一个概念。

  在桠髻钵山,和整村搬迁后选择留下守护山林的“护林员”交流,了解到东江源头生态环境大幅提升的背后故事。在三标乡,听河长讲述为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平衡,村民们砍掉橙树改种污染更小的鹰嘴桃的经历……跟随调研步伐,这堂思政课上,李飞扬的思绪也开始飞扬。

  “毛主席在寻乌做的调查,就是在进行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实践,在当时完全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没有答题模板。”在李飞扬看来,要将一个政治概念变成符合当地情况的具体方案,要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也需要经过艰辛的探索与奋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此前停留在脑海中的概念词汇,他觉得现在有了更具体也更深刻的理解。

  土生土长的寻乌人,来过很多次纪念馆的寻乌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张子涵,觉得这次参观学习“感受很不一样”。与深圳少年们一起跟随着馆长侯爱萍的讲解,在学习调查方法和精神之外,“毛泽东居住时曾与敌人擦肩而过”,“朱德夫人伍若兰为了掩护丈夫被害”等历史文化故事,让他对红色家乡更为熟悉也更有“共鸣和自豪”。

  这份“共鸣和自豪”同样也发生在袁博和凌耀身上,两人都来自寻乌中学,袁博是个典型的“理工男”,在参观之前他觉得可能就是一次普通的参观,但实际了解学习到的调查和故事,让他大为震撼,“为自己是寻乌人感到自豪骄傲”。凌耀则被革命前辈敢于牺牲的精神折服,在自豪和钦佩之外,他觉得更要珍惜今天的生活,“也要让更多的人来到寻乌,知道寻乌的红色历史。”

  04 感悟

  “我想成为屋檐,为寻乌发展出一份力”

  参观结束后,深寻少年们在纪念馆前热烈讨论着所思所感。王赫对旧居前“毛泽东同志读书处”的摇椅尤为感兴趣,在等待下一个行程时,她看着摇椅出了神,想象着和近百年前伟人在同一空间下的感受,“在学校学习的历史和政治是分开的,这次更像是两个学科融合在一起的思政课。”

  深圳龙城高级中学的张旖珊还在想着《寻乌调查》中的“茶油”和调研中见过的油茶树,“像毛主席在寻乌调查一样,解决实际问题不能只靠查资料,而是要实地调研亲身体会。”张旖珊说。

  来自深圳第一职业技术学校的梁冰婷,也对“亲身实地调研”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她想起了2017年自己还在上小学时,就有寻乌县村民为了保护东江源头搬离生长的故土,“美好生活的背后,总是有人为之付出努力,而我们也要有这样的牺牲和奉献精神。”

  袁博和李飞扬已经成为了好朋友,趁着参观结束的空隙两人聊起了天,“飞扬说了很多他在深圳的学习和生活,我想去看一看。”袁博说,他记得今年年底寻龙高速就要开通了,“去深圳会更加方便。”

  凌耀的父亲在当地从事脐橙种植,从小看着父亲种橙子,知道也经历过果农的辛苦,“但这一次,我不想躲雨了,而是要成为屋檐”,凌耀说,时代在变,自己会对父亲和更多果农阐述科技的好处,“新时代,我也会继续努力走出寻乌,学习更多专业知识,再将其带回寻乌,为寻乌发展出一份力。”

  张子涵的想法有类似之处,他觉得家乡一切都在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未来要去深圳等城市学习经验技术,带回家乡。”深圳龙城高级中学的张涵予,则计划着回到深圳要呼吁同学们多到寻乌走一走看一看,“要为老区人民出一份力发一分光,深圳和寻乌的情谊会更加深厚。”

  从纪念馆出来的时候,灿烂的阳光打在每一个少年的脸上,“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增信而后笃行,对这群深寻少年们而言,舞台和梦想,在老区大地上脚踏实地的行走中,正徐徐展开。

  总监制:戎明昌 刘江涛

  总策划:陶然

  统筹:徐全盛

  采写:南都记者 吴灵珊 张一鎏 伍曼娜

  焦明梁

  摄影:南都记者 刘有志 胡可 赵炎雄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