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高学习要求,大学艺术教育并非可有可无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12月04日        版次:GA06    作者:王志顺

  来论

  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学生修满公共艺术课程2个学分方能毕业。近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强调,高等学校要坚持育人导向,构建面向人人的课堂教学和艺术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并对本科生的艺术教育提出明确要求。

  “学生修满公共艺术课程2个学分方能毕业”的规定,与前不久教育部、国家语委印发文件明确“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纳入大学生毕业要求”一脉相承。从中也不难看出有关部门的良苦用心。那么,公共艺术课有必要成为所有本科生的必修课吗?换言之,大学艺术教育是否可有可无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先举一个例子。据著名美术家韩美林在一次“文化艺术论坛”上讲:有一次一位领导同志,带了很多灯泡厂、钢铁厂的厂长来找他,说要让科学和艺术的两个翅膀结合起来。他觉得这位领导同志的想法很好、很正确,可下一句话他就听不下去了,原来这位厂长说的是:“比如韩美林画的猫头鹰,把两个眼睛挖了,放两个灯泡,二者不就结合了?”结果可想而知,自然是不欢而散,由此可见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有发达国家的教育研究机构曾做过一个有5万多毕业生参与的问卷调查。他们在对1999-2000学年度与2009-2010学年度的艺术教育进行对比研究时,其中的一个问题是“什么知识最有用”,结果显示:毕业1-5年的学生答案是“基本技能”,毕业6-10年的回答是“基本原理”,毕业11-15年的结论是“人际关系”,而毕业16年以上的则回答:“艺术最有用”。这不禁令调查人员颇感意外。据统计,诺贝尔科学奖项的获得者中,65%的人都在文化艺术上有比较高的成就。而我国科学家钱学森等许多有识之士也一直呼吁:科学家要学点艺术,艺术家要学点科学,科学家的幻想与艺术家的想象,一经结合,便如虎添翼,腾空而起。实际上,钱学森就自称是“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受益者”。

  近年来,我国不少高校也已经在艺术教育方面开展了探索。如西安交通大学根据全校研究生美育调研问卷结果按需布局,丰富美育课程资源,从现有课程中遴选出28门、新建11门,涵盖了影视、戏剧、美学、音乐等艺术的诸多细分领域。清华大学从2002年起,将艺术类课程纳入全校人文素质核心课程建设,学生艺术团实践课程纳入全校选修课程体系。目前,每年全校相关院系开设美育类选修课程总数超过180门次,选修学生超过万人。

  “智育抓不好会出次品,体育抓不好会出废品,美育抓不好会出低档品,德育抓不好则会出危险品”。任何行业的从业者,有没有文艺素质是大不一样的,我们固然不应唯艺术修养测人成败,但艺术修养之高低的确对一个人的成才、成长有很大影响。轻者,影响个人的专业和职业发展,重者影响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而即便是那些以后可能走上领导岗位或管理岗位而疏远文艺的人,一心于雕龙,至于雕虫之类的小技,则由秘书或员工代劳,当然也会搞得“政通人和”和管得“井井有条”,但作为他本人,则是一宗憾事,因为他的业余生活或退休生涯当会少了许多文艺活水的浸润。其日子虽然照过,但其生活难免会变得单调无趣。

  高校除应将教育部有关要求落到实处外,作为大学生,倘有精力,自然是多选修几门艺术课程、多参加学校组织的艺术活动为佳。

  王志顺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