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23日的广州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广州市卫健委新闻发言人张屹通报,广州持续落实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始终把医疗救治放在首位,加强统筹医疗资源。在加强定点医院救治工作的同时,启用19个方舱医院,指定28家三级综合医院以“院包馆”形式接管方舱医院,实施分类救治。选派广州地区重症、感染、呼吸等学科专家组建医疗救治团队,开展巡诊和技术指导。截至22日,广州方舱医院开放床位近7万张,用于收治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患者,已累计出舱1.1万余人。
数据的背后,是医疗卫生机构的高效运转,是广大医护工作者的敬业奉献。
值得注意的是,广州医疗卫生机构持续落实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把医疗救治放在首位,确保非新冠疑难、危重及普通门诊患者得到及时诊治,与此同时也并未忽视日常就医需求。
众所周知,疫情期间市民日常就医通道是否通畅始终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11月22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强调,发生疫情的地区,要求医疗机构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不能够以疫情防控为由对发生疫情风险的医疗机构一关了之、一封了之,特别是像医疗机构的急诊、透析室、手术室、分娩室、重症监护室,这些重要的救治科室要做到“非必要不封控”,要保障患者的救治。
如何落实这些要求?中山一院等机构做出了表率。
一方面,为支持大规模核酸筛查、整建制接管琶洲D20方舱医院和保障管控区患者和隔离点就医需求,中山一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另一方面,把保障疫情期间群众日常就医作为医院谋划部署的重点。据发布会披露,一个月来,该院日均门诊量8500余人次,日均手术量接近200例,日均出院近400人次,均保持高位运行。同时,该院根据目前防疫形势变化,适时推出多样化的诊疗方式,开设周末专家门诊,优化互联网诊疗服务,以满足不同患者的就医需求。近一个月来,开设云诊室250多个,组织医护专家1800多人次,为12000名患者提供了网上问诊、检查预约、慢病续方、线上义诊等服务,将5500余张药品处方配送到了患者手中。
事实说明,如果能够多想办法,而且组织和动员得力,既不影响防控又不耽误病情是可以实现的目标。
当然,满足正常就医需求之外,还不能忽视一些紧急情况的处理。
最近广州媒体报道了11月17日发生在海珠管控区里的一场“激烈对话”。今年64岁的杜志辉患有帕金森病和糖尿病,在年初进行了一次脑起搏器手术,需要长期观察治疗,也要及时根据身体状况进行具体诊断。
但自10月28日起,受疫情影响,龙潭村被划为管控区,杜志辉不得不把复诊时间推后。由于病情发展,亟须尽快复诊,杜志辉及其家属情绪激动,因为已经错过了两次挂号,“现在植入的机器可能不太适应目前的病情,必须要医生重新调参数才行。”……最后,经所在地村委、网格员和医疗机构协调,在海珠区内非风险区的定点救治点内,主治医生完成了一系列检查治疗过程。患者全家人都心安了。
疫情难免会给患者就医带来影响,但只要医疗机构和有关部门坚持生命至上理念,急患者之所急,困难并非不可克服。一旦做到了这一点,防控措施就能得到多一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