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在生态环境部10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在回答南都记者提问时表示,推动开展气候投融资工作,目的是引导和促进更多社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的领域,这是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有力抓手。
气候,为什么能够投融资?这与全国统一的碳市场密不可分。
2020年,我国正式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实现“双碳”目标,要进行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诸多调整,这就需要很多创新型技术和项目做支撑,同时需要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本、公共资金,气候投融资便应运而生。
去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上线。这个碳市场交易产品的“主角”是碳配额,即政府分配给热电企业等重点排放单位的温室气体排放限额。减排工作做得好的单位,可以在碳市场上出售自己的剩余配额,而排放超限的单位就得花钱购买配额。
有了统一的碳市场,碳排放权配额便可以直接上市交易,从而转化成“真金白银”,这也意味着碳排放权配额具有了融资质押物的属性。
今年8月,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的通知》,在综合考虑申报地方工作基础、实施意愿和推广示范效果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将北京市密云区、河北省保定市、山西省太原市、山东省西海岸新区、上海市浦东新区、广东省南沙新区等23个地方作为气候投融资的试点。
碳排放权配额如何交易,怎么转化成“真金白银”?举个例子,某供热企业由于是获准碳排放权交易的企业,就可用该企业的碳排放权配额作为质押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金融机构则根据全国碳市场交易价格、某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等因素,向其核准额度、发放贷款。
当然,银行贷款并不是气候投融资的全部,基金是另一支重要力量。
近日山东媒体报道,从试点到现在,西海岸新区已落地35只绿色基金,投向生态环保、清洁能源、污染防治、绿化和风沙治理、资源循环利用、低碳交通等绿色产业链领域。其中,投向新区气候项目或相关企业44个,总投资金额16.38亿元,多个绿色科技和环保企业从中受益。
保险,同样是气候投融资的重要力量。去年4月,人保财险青岛市分公司与青岛立信达能源服务有限公司合作,签发了全国首张“减碳保”民用建筑节能保险保单。若项目在运营期内最终未能达到预定的节能指标,保险公司将按照约定进行赔偿……
不难发现,气候投融资试点最直接的利好是为气候变化领域带来了更多投资,有利于吸引更多企业和项目的进入。一个现实是,目前大部分的低碳技术在发展初期都可能面临着成本较高、投资回收期较长的问题,而通过气候投融资的手段,可以帮助企业获得合适利率的信贷,能更好地促进低碳技术的投资和应用。
气候投融资工作的顺利开展,也代表着我国减碳的市场化机制日益完善。
就在这次新闻发布会上,李高指出,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加快推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的各项工作取得实效,力争尽早启动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同时要切实维护市场的诚信、公平、透明,强化社会监督,发挥好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作用。
怎么让市场主体自愿减排?市场化的激励机制不可或缺。只有相关机制逐步完善,碳资产的价值更加公允,市场主体对碳市场认知才会更为成熟,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才会更为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