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布村里的24小时书店。
书店一角。
书店里的留言墙。
书店成了孩子们放学后的去处。
一家24小时书店开在广州郊区的村落里,会有怎样的“化学反应”?5年前,江永强梦寐以求的书店变成现实,它先是落脚花都田美村,2021年初搬到小布村。小布村是江永强生长的村庄,当他打拼多年归来定居时,村里平添了一座两层的书店,乡亲可以在此尽兴阅读,主人还会倒上一杯茶、拿出水果热情招待。
有老人家告诉江永强,村里从来没有过书店,这应该是小布村千年历史上的首家书店。村庄由此产生了些微变化。“他们感到很惊讶,然后是惊喜。”江永强说,村民非常自然地接纳了书店,这里“往来有白丁”,这里也变成村里重要的公共空间。书店的功能越来越多元,它是小孩摆脱手机的去处,是朋友们谈天的场所,是深夜“过客”故事的寄托。
书店
“24小时书店”开在村里
可阅可借可买
由106国道拐进小布村的内部道路,绿底的“24小时书店”招牌首先映入眼帘。一座典型的广州乡村风格的多层民居,其中第一、二层被改造成书店使用。店内两层的书架上皆摆满了书,从小说到散文,从漫画到诗歌,图书种类堪称齐备。
店员严伟聪到书店工作已有半年时间,对这里的点点滴滴非常熟悉。他才20多岁,之前打过各种工,但都不算太长。眼下的工作内容还算自在,他也乐在其中,“因为能学不少东西”。除了和店长江永强一起照看两层近300平米、拥有上万册书籍的店面,严伟聪也要服务好读者,策划执行书店的活动方案等。
24小时书店,顾名思义,它是全天候向人开放。店里的读者人数不固定,一天少则三四人,多则数十上百人。寒暑假时,人会多了起来,平时下班、放学后,也有一些人前来光顾。顾客之中,有小朋友、有老人,也偶有上班族。严伟聪说,书店的书可以阅读,可以借走,除了捐赠的部分,读者也可以购买。“还能以书换书”,他介绍,即读者拿来一本书,就可以换走一本书。
严伟聪觉得,这个书店和其他书店不一样,“不像它们那种搞商业化或者网红打卡”。在广州,主打24小时概念的书店并非少数,不过开在乡村的24小时书店应属稀有。创办人江永强把自己的书店定位为公益类书店,尤其是搬到小布村后,书店更多承担和乡民互动的媒介特质,他视之为回馈乡里的一种体现。
创办人
小时候书是奢侈品 现在回报乡村
2017年,江永强在花都区的田美村创办了“24小时书店”。在此之前,他的经历和许多年轻人一样,写满漂泊和拼搏。2005年大学毕业,在河源、深圳呆了几年,后来回到广州花都,在一个外人看起来很不错的单位上班,2016年底换了工作去了一家企业。书店最开始的一段时间,主要是他的妻子在打理。直到2020年,江永强彻底辞去工作,把精力都转移到书店上。
为什么放弃工作专门经营一家书店?周围认识他的一些人表示出讶异。江永强的答案倒是很简单。他说,在书店他找到了人生的意义,所以决心将其“做成事业”。如果追溯“初衷”,那么江永强的故事可以更早一些。在他小时候,因为家庭经济条件拮据,没什么书可读,“书是奢侈品。”邻家有闲书,他就常去借阅;等他稍稍长大,镇上的书店和区里的新华书店就成了好去处。只要有一点点零花钱,跑到书店看书买书,就是莫大的快乐。
如今,他也终于拥有了自己的书店,而且是24小时书店。考虑各种因素后,在2021年初,他用16辆快递车把书籍和书架等搬到了小布村,这个他从小生长的地方。经过较长时间的装修完善,目前书店环境颇为可观。架子上的图书整齐摆放,可爱的装饰点缀出彩,一层二层皆有沙发、桌椅,随时开门欢迎读者的到来。
“大城市是跑,家乡是慢慢走。”江永强形容两者环境的差别。在外多年,江永强重新成为小布村的定居村民。他平时的住所离书店只有几步远,平时迎来送往的多是往昔相熟的乡亲。“在村里开书店,算是一种回报方式。”江永强至今记得,他刚读大学时,多亏了村里重教奖学资助他的一笔钱,让他得以安心学业。
影响
熟客:
孩子们的收留地 村民的阅读休闲空间
下午不到5点,小布村的小学生放学归来。几个小男生嬉闹着跑进书店,在首层的一排桌子旁依次坐下,从大书包里掏出课本,翻了几页,趴着写起作业。小男生们喊店员严伟聪“聪哥”,显得早已熟络。
有时,有点过于熟络。得知二层有空调开放,小男生又跑了上去。暂时无人前来看书,二楼的桌子很快被孩子们围了起来,才写了几个字,玩闹的气氛再次浓烈,几个男生跑来跑去、爬高爬低。严伟聪在书架前摆了个凳子,要每个男生分别上去讲个故事,讲好有奖励。然而,效果似乎不是很好。严伟聪开始给他们讲故事。让小男生们安静下来,比整理书籍可难多了。
书店成了小孩子的乐园。江永强也说,平时的读者还是小朋友居多。不少家长乐见村里开起一家书店。“之前孩子呆在家里会经常看手机,附近又没有合适的地方可以玩,现在有了书店,算是给小朋友提供了一个收留之地。”家长认为,书店是“健康的公共空间”,所以他们经常把孩子往书店送。江永强开玩笑称,他的书店甚至带有“托管”的意味。书店里的绘本、名著、科普书籍等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假期或者晚上来借书看的小朋友不在少数。严伟聪记得,周围村有个学习成绩好的小女孩,常常来借书,一次能借七八本。
书店带来的改变不仅体现在小孩身上。刚开业时,江永强看到,外面有村民在旁边“左看看右看看”,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似的。村里开了一家书店?这在村里人看来,真是“很惊讶,然后是惊喜”。大家很快接受了它。江永强的发小找上门:“回来开书店,怎么不告诉我?”朋友们立刻将此地视为泡茶、谈天的好去处。
爱打麻将的老人也开始来这找书了,村民们有自己想看的书却找不到,也会托书店购买。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参与进来,书店意外地成了村里重要的公共空间。书店不仅可观书,还有房间供老人下棋。书店还办过奇石展请老人观赏,也在门口办过集市,村民纷纷把龙眼、芋头等自家产品拿出来交易。江永强称,书店和村民的互动十分融洽,这些都是他想看到的变化。
过客:
书店过夜者不算多 深夜来的都“有故事”
深圳的一家书城24小时开放,江永强曾经在那过夜,对于书店夜晚的体验非常喜欢。这也是当初启发他做24小时书店的因素之一。江永强的书店虽说是全天候开放,但并非时时刻刻都在值守。有时他上半夜看书,下半夜守到凌晨一两点回家,书店是无人值守的状态,照样可以运营,更没有丢过东西。
这些年来,在书店过夜者并不算多。“通常夜里来的都有故事。”江永强说。有30多岁的背包客在书店煮饭、过夜;有20岁左右的女孩过来看书,天亮才走,似乎一直闷闷不乐;有凌晨3点帮人跑腿,前来找教辅书……还有一次,夜里大雨倾盆,一通电话突袭而来,问江永强书店是否在开。一个多小时后,一年轻男子开着车到达书店门口。男子说睡不着,想去市区的一家书店却关门了,就找到江永强的这家书店。男子喝茶、挑书之后离去。
关于顾客的故事,江永强还有很多,不论是“过客”或“熟客”。为了经营下去,他也以书为媒,多样化多方向尝试。一方面是公益,为乡村孩子们办寒暑假公益课,在花都范围内举行读书会;另一方面也承办活动,开拓客源。经过努力,书店已经渐成品牌,广州以外知道书店的人多了许多,还有人来“取经”,求办书店经验。
江永强也有自己的打算。在保持现有的状态下,他也计划招合伙人开分店,同时坚守底色,不想书店性质变味。在他看来,办书店就是为全民阅读出一份力。“虽然网上能买书,但书店是鲜活的载体,到书店安安静静看一下午,那种体验还是很不同的。”
“在村里开书店,算是一种回报方式。”江永强至今记得,他刚读大学时,多亏了村里重教奖学资助他的一笔钱,让他得以安心学业。
“虽然网上能买书,但书店是鲜活的载体,到书店安安静静看一下午,那种体验还是很不同的。”——江永强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马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