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悦耳叮当凿碗声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07月09日        版次:GA13    作者:陈乐中

  碗里刻有各家“字号”的碗,只能在老一辈记忆中寻觅了。

  怀旧

  陈乐中 增城

  我家里厨柜里一直存有几只年代久远的瓷碗,这几只碗的底部都分别刻有一个“华”字,那是我父亲名字中的一个字。虽经岁月洗礼仍然釉光亮丽,这算是家里的文物。

  中国人吃饭的碗普遍用陶瓷,那是因为它大方得体,易于清洗,不容易被酸化、氧化,方便抓拿且隔热性能较好。

  记得我在孩儿时,有一次跟父亲去日杂门市部买碗,见门市部里摆着各种各样的碗,一般都是大碗多,小碗少。因我家里有八个人,买了十只碗。父亲说:“买多两只以备用,有时会打烂或有亲戚来。”

  我正想帮父亲提起碗回家去,父亲叫我等等,他把碗拿到凿字师傅跟前说:“请您帮我在碗底凿一个华字”。

  刻字之前,师傅让顾客把要刻的字写在纸上。确认无误后,师傅便开始动手了。他一手持着小铁凿,一手举着小榔头不停地敲打凿子。这时清脆悦耳的“当当”声便在店里回响,好似乐队里清脆悦耳的打击乐声,煞是好听。

  那时因为我家住在杂货店附近,只要听到“钉碗襻来——凿字啰——”的声音,我闲时就会走过去看看,眼睛一眨不眨地看。师傅凿字的动作非常麻利,他先把顾客拿来的碗按户分开,然后在与碗对应的底上记好要凿的字,接着把一只碗拿到自己腿上,用一枚钉凿和一把锤子,叮叮当当地开凿。  

  凿好后往碗底注上一滴水,把碗放在一边,再开始凿另一只碗。等一户人家的碗底字都凿好了,他就拿出一块墨,在有字的地方轻轻磨两下,再用手在字上擦一擦,碗底的字就变黑了。

  说到碗底凿字这民间功夫,练成也不容易。后来我仔细了解到首先要手巧,要把握轻重力度,轻了穿不透碗底的釉,刻不上字;重了,一凿子下去,碗就成两半了。其次要心细,一旦刻错,顾客就不会买账,还会要求赔偿。师傅把字刻好后,会用毛笔蘸点墨汁涂上,刻一个字要花几分钟,蛮吃工夫。

  在那个年代,人们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碗很珍贵,由此而催生了碗底凿字这个行当。因为当时每个家庭的饭碗不多,而办酒席需要的碗多,这就要向多户人家借碗,由于很多碗的样子都差不多,甚至是同一个款式,为了避免还错碗,所以每家都会在自家碗底凿上自家标志的字。每当有人家办婚丧红白喜事时,办酒席的人家就会请帮忙的人挑着箩筐挨家挨户去借碗,被借的人会把自己家凿着字的碗一只一只地挑出来放进箩筐。事后,帮忙的人会按碗底的字把各家的碗分开,准确送还。

  其实,现在回过头来看,碗底凿字当年是一种无奈之举,因为这些碗可能就是家里比较值钱的东西了,如果借出去遗失了一个,原本不富裕的家就“损失不小”。不过,这种碗底凿字,方便借还的社会现象,却最能体现当时街坊邻里的热情团结,家家户户守望相助,充满人间温情。

  想起儿时听到那叮叮当当的清脆凿碗声,心中充满美好的回忆,仿佛看见过去街坊四邻办喜事的热闹情景,但同时又泛起可怜那个年代生活穷困的辛酸。可幸的是,那种心酸的生活已彻底成为过往,因为,如今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富裕幸福的生活,碗底凿字的穷困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但是在那陶瓷碗底凿字的事儿,一直深深留在我的脑海里。如果有人家至今还保留着陶瓷碗底凿字的碗,其实应该是一个珍贵的民间艺术品呢。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