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谈
时值酷暑,孩子们尤其广大农村留守儿童消暑的重要方式是游泳,遗憾的是各地溺水事故不断。仅本月至今,媒体报道的青少年溺水事故就多达10起。2021年,中国疾控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溺水是造成中小学生意外死亡的“第一杀手”。
事实上,全国各地暑期前的防溺水教育是年复一年地开展,但溺水事故还是频频发生。事故大多如此:夏天晌午,骄阳似火,村里的孩子们相约去河里或池塘里玩水,然后一些胆子较大的孩子游着游着,不知不觉闯入深水区,某个身体部位被水底的植物绊住,越挣扎越紧张,最终不幸降临……
笔者家乡临河,年少时,暑假的每一天,我和小伙伴几乎都在河里度过,或在河岸摸鱼,或追赶鸭子,或单纯戏水。多呛几次水,游泳的技术要领也就无师自通了。河是我们天然的游乐场,我们喜欢水,玩水带给我们很多乐趣。不夸张地说,我和小伙伴美好的童年记忆都与河有关。
稍加对比不难发现,儿时的我和现在的孩子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我小时候的河水是安全的,我们在大人的眼皮底下玩水,山上种地的爸妈,撑船的伯伯,挑水的阿姨,洗衣服的奶奶,放鸭子的爷爷,都可以随时照看我们;我们很熟悉环村各水域的水情,河流一直是我们的“朋友”。而现在的乡村孩子绝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爸妈常年不在身边,为了不让爷爷或奶奶责骂,他们经常偷偷去玩水,甚至专门去偏僻的水域玩,一旦出现险情,必然孤立无援。他们一直被教导要远离水体,水体是危险的,要避而远之,然而他们到了生性叛逆的年龄,就是不听话、爱冒险。
这给我们几点启示。其一,要树立科学的水文化观念。水不是孩子们的天敌,水不总是危险的,水可以是朋友,不惧怕水,要亲近水,“水域是危险的”等观念很容易让孩子们反其道而行之。家长、老师或其他成人应该经常带孩子们下水、戏水,讲述水的发展历程,水与村庄的互动关系,让孩子们养成科学的水文化知识。据悉,近日有专家提出在乡村地区大量建设游泳池,恕我不敢苟同。先不说乡村的财力和人力能否支撑这一构想,河水本是自然的一部分,放着天然的水域不用,转而大兴土木修建游泳池,我感觉提议者骨子里还是惧怕水、躲避水,只是试图机械地将城里的做法移植到乡村。
其二,营造成人在场的安全戏水环境。孩子们玩水,为何要偷偷去玩,为何不能和家长或其他成人一起玩?暑假期间,一些大学生回家乡了,一些乡镇干部得空了,再号召一些习水性的成年人加入,完全可以组建玩水志愿者队伍,每天花一些时间陪孩子们玩水,大人和小孩一起,大大方方地玩,痛痛快快地玩,孩子们开心了,不怕水了,也能滋养孩子们与水的感情。
其三,标注浅水区与深水区。建议在暑假之初,由各级乡镇政府牵头,组织水务部门、农业部门、村委、学校及村民联合对所辖区域水体进行一次系统排查,哪里是深水区,哪里是浅水区,哪里适合游泳,哪里适合与大人一起游,哪里不合适孩子们单独游泳,都一一标注清晰。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考虑在深水区域安装摄像头,进行远程监控,从而尽可能杜绝溺水事件的发生。
总之,防止溺水事件恐怕不宜再走单纯说教的老路,需要开动脑筋,主动寻求新方法,我的主张是革新对水的认知,化敌为友,提倡大人与孩子一起玩水,并做好相应的安全标注工作。 □姚华松(广州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