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考核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抓手。随着国家治理更加系统化,各地治理从过去强调中心目标“切换”到现在统筹多重目标,高度统筹性成为基层治理模式转型的特点之一。然而,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在此治理转型过程中,基层承担的各项任务越发繁重,治理模式转型进度远远不能适应实际需要,出现目标打架、多头重复下达、层层加码等乱象。
当下基层承担的各项任务越发繁重?在强调基层减负的背景下,这应该是一个让人困惑的问题。
2019年,被确定为“基层减负年”。三年以来,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部署为基层干部减负。前不久,媒体相关报道也披露,基层减负三年,解决了一些顽瘴痼疾,刹住了一些不正之风。以基层干部的几大痛点为例,如“身陷会场,分身乏术”、“每天忙于填表、收表”、“迎接各类检查疲于应付”。据不少基层干部反映,自减负以来都有了相当程度的缓解。
但是从半月谈记者的采访中也能发现,一些新的现象在基层又冒了出来。
同一家能源企业,因全力完成保供任务受到当地能源部门多次表扬,但又因为违规增产被安全监察部门通报批评,被处以巨额罚款……不久前,北方某省一位能源领域工作人员讲述了他的困惑:无论是保供应还是保安全,都不允许出一丝差错;但现实问题是,面对去年四季度新增的保供任务,不违规超能力生产,就完不成增产任务。
为什么不同的部门会作出不同的判断,并给出不同的奖惩?原因在于针对同一个监管客体,各个部门有不同的监管目标。孤立地看,这些政策和目标都自有道理,但所谓“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当多项政策齐头并进,各项指标全部进行刚性考核的时候,有的目标之间就可能相互冲突,从而导致基层很难执行……
“既要,又要,还要”,企业所说的这种情况,基层干部同样会遇到。半月谈的报道里说,“中部某县一名担任了16年党总支书记的村干部坦承,他现在最发愁的是推动新冠疫苗加强针接种。文件精神要求群众自愿接种,但有的部门又要求百分百完成”,受各种因素影响,部分村民手头紧,不愿缴纳社保医保养老保险,“但上级政府对相关数据提出95%的底线指标”……
在这种格局中,基层干部的状态可想而知。来源多重、头绪繁多、压力多元的工作任务,不仅使基层干部精力分散,难以聚焦主要工作,而且由于一些任务相互冲突,事实上无法兼顾,从而又在接下来的考核评比中滋生了新的形式主义。
如果对现象背后的原因有深刻洞察,就能找到治理的思路。
首要的问题是,目标考核很重要,但在正式下达考核目标之前,有关部门之间是否需要进行一些统筹?统筹后的考核目标起码应该符合两个标准,即各个目标之间互不重复更没有冲突,而且这些目标经过努力事实上是可以完成的。
只有各部门间建立目标统筹和研讨机制,克服“部门主义”“本位主义”,才能真正有效避免目标打架、多头重复、层层加码等现象。
其次,基层干部一个很大的困扰在于收到的任务很多但权限却不匹配。有鉴于此,在各方面对基层善治期待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为实现多重目标,就必须赋予基层更多的自主权力,使基层组织在涉及本区域重大决策、重大规划、重大项目的问题上具有一定的参与权和建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