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去年GDP首次突破3万亿元,今年GDP预期增长6%左右

总投资3.6万亿!今年深圳重点推进883个重大项目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04月12日        版次:GA08    作者:王睦广 程昆 张一鎏 张馨怡 崔璨

  4月11日,深圳市七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深圳市市长覃伟中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1年深圳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07万亿元、增长6.7%;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08万元、增长8.2%。报告提出,2022年深圳GDP增长预期目标是6%左右。当日,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深圳市2022年重大项目计划安排情况》显示,2022年重点推进883个项目,总投资3.6万亿元,重点安排在现代产业、基础设施和民生改善三大领域。

  2021年五大突破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万亿元、达到3.07万亿元,增长6.7%。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万亿元、达到1.11万亿元,增长13.5%。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4000亿元、达到4258亿元,增长10.4%。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7万元,达到7.08万元,增长8.2%。

  ●实际利用外资突破100亿美元、达到109.7亿美元,增长26.3%。

  2022年七大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

  ●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

  ●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今年部分重点工作

  “双改”示范

  出台综改试点第二批授权事项清单

  以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牵引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完成首批授权事项,推动出台第二批授权事项清单。认真落实放宽市场准入24条特别措施,有序放宽和优化先进技术、金融投资、医疗健康等领域准入限制。

  全面深化前海合作区改革开放。推动金融开放、法律事务、服务贸易、人才引进等政策覆盖扩区后全部区域,探索行政区和经济区适度分离下的新型管理体制,争取前海合作区新一轮总体发展规划获批。

  创新

  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提至超5%

  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争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提高到5%以上。

  把“卡脖子”的压力转化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强大动力,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着力提升开放创新能力。

  推动出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携手香港实施联合政策包,试点实施深港机制衔接的科研管理体制。

  探索新型举国体制深圳路径,高标准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鹏城实验室,推进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深圳湾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打造世界一流的光明科学城,推进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鹏城云脑Ⅲ、超算中心二期等设施。

  高起点建设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继续高质量办好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高校,提升深圳技术大学办学水平,推进深圳理工大学建设,筹建海洋大学、香港大学(深圳),开工建设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办好全新机制创新创业学院。

  产业

  开工建设5个百亿级重大工业项目

  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1.3万亿元。

  扎实推进先进制造业园区建设,推动宝安燕罗、龙岗宝龙、龙华九龙山、坪山高新南、光明凤凰、深汕智造城等20个先进制造业园区建设提速。

  稳住制造业的基本盘,让制造业空间得到更好保障,让搞实体经济的企业更有信心、更有希望。

  全力推动重大工业项目落地,开工建设5个百亿级、10个30亿以上重大工业项目,全年工业投资增长12%以上。

  着力提升市场主体质量,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家,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30家以上。新增小微企业首贷户2万户、普惠小微企业贷款2000亿元以上。

  “双循环”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破万亿

  加大高质量投资力度,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全年基础设施投资2200亿元、新型基础设施投资1000亿元。

  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出台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政策措施,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万亿元。

  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全年进出口总额增长2%。

  城市规划

  开展广深第二高铁前期工作

  建设一流的宜居城市。高标准编制实施面向2035年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整备土地9平方公里,新建改造公园20个、碧道270公里。

  建设一流的枢纽城市。推进深江铁路、深汕铁路、深惠城际、深大城际等项目建设,打造西丽枢纽等一体化建设示范项目,开展广深第二高铁前期工作。开通地铁12、14、16和6号线支线,加快编制上报轨道交通五期建设规划。开工宝鹏通道、侨城东路北延、沙河东路北延、盐坝高速市政化改造等项目。

  建设一流的韧性城市。全面推进“瓶改管”,实现福田、罗湖、盐田、南山“清瓶”,管道燃气普及率提高到75%。

  建设一流的智慧城市。推动更多政务服务“免证办”、更多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实现政务服务事项80%以上“全市域通办”、90%以上“掌上办”。

  文化强市

  创建第二批“特色文化街区”

  打造区域文化中心城市。扎实推进“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建设。创建第二批“特色文化街区”。

  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城市,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推进乐高乐园、东部滨海旅游观光公路等项目建设,推动小梅沙片区、东部华侨城等景区改造提升,发展游艇旅游,优化“海上看湾区”旅游线路,打造环深滨海黄金旅游带。构建多层次户外休闲步道体系,新建绿道60公里、郊野径230公里

  打造国际著名体育城市。开工建设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二期等项目。引进培育高端职业体育俱乐部和高水平运动员,发展水上运动、冰雪运动、电竞等新兴体育项目。

  服务型政府

  票决年度民生实事

  主动接受各方面监督,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依法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自觉接受市政协民主监督,主动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意见,高质量办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积极回应市民关切,不断改进政府工作、优化政府服务。

  今年创新民生实事产生方式,形成了12项民生实事候选项目,提交本次大会票决后组织实施,努力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办到市民群众的期盼上,办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共建共治共享

  新增基础教育学位20万个

  教育:新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校178所,建成坪山、光明、龙岗高中园,加快深汕高中园建设,新增基础教育学位20万个。推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建成本科层次职业院校。

  医疗:推进市新华医院、中山大学附属七院二期、市第二儿童医院等在建项目建设,新增三甲医院2家,新增床位1200张。新引进高层次医学团队20个以上。

  住房:加大土地供应力度,供应居住用地3.65平方公里。完成公共住房投资390亿元,新开工住房面积1500万平方米,建设筹集公共住房11万套(间)、供应分配5.5万套(间)。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00个。要拿出更多实招硬招,千方百计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努力让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在深圳安居乐业、安心发展。

  社会保障: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新增长者服务中心10个以上。制定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实现普惠性托育机构街道全覆盖。

  生态文明

  新增新能源汽车11.5万辆

  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新增新能源汽车11.5万辆,修复改造破损管网,建成投产5座水质净化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62.8万吨/日,污水集中收集率提高到85.0%以上。

  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出台碳达峰实施方案,实施重点行业领域降碳行动,打造一批近零碳排放试点工程,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

  构建现代能源体系。优化能源结构,力争清洁能源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推进国家管网深圳LNG应急调峰站、天然气储备与调峰库二期等项目建设,打造大鹏LNG走廊。建成大唐国际宝昌燃气热电扩建项目,推进光明燃机电源基地建设,开工建设妈湾电厂升级改造一期、东部电厂二期。建成深圳中西部受电通道,推动藏东南清洁电东送深圳。因地制宜推进海上风电、分布式光伏、氢能等项目。

  法治先行示范

  依法处置P2P网贷、私募基金等风险隐患

  创建模范法治社会。依法化解重大风险挑战,依法处置P2P网贷、私募基金等风险隐患。

  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政府,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完善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健全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等法定程序。

  营造更加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推进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开展“一照通行”涉企审批服务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完善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推进合规示范区建设,打造涉外经营合规风险预警平台,更好支持企业“走出去”。

  采写:南都记者 王睦广 程昆  张一鎏 张馨怡 

  南方日报记者 崔璨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