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出圈”的背后,都有一个相对漫长的“入圈”过程。李佳琦用了3年时间,B站用了10年,东莞用了40余年。
李佳琦入的是“口红圈”,B站入的是“年轻人圈”,东莞入的又是什么圈呢?过去40余年,东莞入了制造业、科技的圈,从开始的“顺势而为”到后来的“主动作为”,深耕其中,构筑新的竞争优势,实现顺利出圈。
以至于现在我们看到,东莞近年来频繁刷榜,包括挺进科技创新综合竞争力全国城市20强、地级市第三,成为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榜单中“最具潜力城市”……从刚开始的“意料之外”,到现在已觉“情理之中”。
“入圈”制造业
从一个传统农业县发展成为国际制造名城,东莞这个40余年的成长故事,相信已为不少人所知道。而它如何一步一脚印走来,你又知道吗?
从1978年选择“三来一补”作为启动器,主动探索外向型经济,到1984年提出“实现农村工业化”、1994年实施“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战略,进入新世纪后,提出建设现代制造业名城奋斗目标,到了2018年确立“高质量发展战略”,再到2019年提出“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战略任务,如今坚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入圈制造业,东莞可谓专注。
成果也是显而易见。1978年的东莞,你能看到的加工厂,主要从事的是烟花炮竹、草织、腊肠等,那一年的地区生产总值仅有6.11亿元。到了如今,东莞即将迈入“万亿元GDP”大关。
更为重要的是,东莞一步步构筑起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基本盘。19万家工业企业、1.1万家规上工业企业、7400多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4家专精特新企业、66家上市企业和19家超百亿企业、3家千亿企业等组成的先进制造体系。东莞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达到万亿级规模,装备制造、新材料、食品饮料、纺织服装鞋帽4个千亿规模产业集群形成。
也就有了智能手机、潮流玩具……先后出圈的故事。过去40余年的制造业“入圈”,成为东莞出圈的最大王牌。它们成为东莞以商引商的动力。如能“调教”好上述的产业,那必定是东莞产业能级攀升的王牌。
“入圈”科技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东莞是顺势而为,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迁移,为品牌企业代工等,而一步步积累财富,而随着国际发展格局改变,慢慢的东莞意识到内在增长动力的重要性,科技成为东莞最重要的抓手。
2006年东莞推出“科技东莞”计划,年扶持资金为10亿元,随后不断加码,2018年甚至高达30亿元。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也开始意识到转型的重要性,开始了自我创新的道路,现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到47.2%。
东莞入圈科技领域,另一个重要节点也在2006年出现,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到来。东莞选择展开怀抱迎接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到来。
“十年磨一剑”,2018年8月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圆满通过了国家验收,开始服务海内外用户。在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影响下,吸引了一批中子散射研究及应用领域的专家来到东莞乃至大湾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也来了,现在还有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加快建设,南方光源预研平台正式启动。
2020年7月,松山湖科学城获批成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东莞获得国家战略的赋能。科技创新综合竞争力全国城市20强、地级市第三。要更对得起这“等待”,东莞则更需用好松山湖科学城,持续激发科技创新的能量,赋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
在制造业、科技两大领域漫长的入圈,有了如今东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东莞也逐步从原来学习型、跟随型的发展模式向原创型转变,东莞出圈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在更多代表经济社会高质量的榜单上“刷”出新高度。
更让人期待的是东莞迈上“万亿元GDP”“千万人口”新起点后,“科技创新+先进制造”这一对组合为未来发展带来持续发展动力,为东莞经济注入澎湃动能。
文:梁锦弟 制版:方军 邹虹香 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