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炳添、马龙、谢思埸等32名内地奥运健儿代表团将访港交流:

狮子山下共话奋进 活动门票一抢而空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12月03日        版次:GA10    作者:董晓妍 汪雅云 新华社

  明星乒乓球运动员马龙。

  跳水男子单双三米板双料冠军谢思埸。

  “亚洲飞人”苏炳添。

  内地奥运健儿代表团即将访港!据悉,受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邀请,备受瞩目的内地奥运健儿访港代表团将于12月3日抵港,开展为期三天的交流活动。据悉,代表团访港有关活动的门票公开发售1小时就几乎被一抢而空,这足见“奥运天团”在港的受欢迎程度。

  成员来自12个比赛项目

  这次内地奥运健儿访港是“时代精神耀香江”系列活动之一。代表团成员来自12个比赛项目,有29名在东京奥运会上取得佳绩的运动员和3名教练员。

  其中包括:在男子百米跑出9秒83的“亚洲飞人”苏炳添,世界乒乓球史上获奥运等大赛冠军最多的马龙,打破美澳垄断勇夺女子4×200米自由泳接力冠军并改写世界纪录的杨浚瑄和汤慕涵,跳水男子单人双人三米板双料冠军谢思埸,举重史上年龄最大的奥运冠军吕小军,奥运“四朝元老”女子铅球冠军巩立姣,中国及亚洲第一个奥运女子标枪冠军刘诗颖,中国第一个奥运女子个人重剑冠军孙一文,在东京奥运会成功卫冕自行车女子团体竞速赛冠军并打破世界纪录的钟天使,首个向博物馆捐赠奥运金牌的女子蹦床冠军朱雪莹,以世界最好成绩夺冠的、崔晓桐为领桨手的赛艇女子四人双桨组合,以及为国家培养了诸多奥运冠军的游泳教练王爱民、举重教练邵国强、赛艇教练张秀云。

  将深入与青少年展开互动

  据了解,代表团访港期间,将开展表演、汇演、报告会、媒体见面会等多种活动,与香港各界进行广泛交流,并深入社区、校区与香港青少年互动。

  据随团赴港的国家体育总局竞体司副司长王磊介绍,东京奥运会后,新的奥运周期已经启动,一些世界大赛已经陆续开始。在这样一个间隙能够参与访港交流活动,运动员们都倍加重视和热切期盼。访港运动员巩立姣说:“这次能有这样一个赴港交流的机会,我感到很荣幸。中国香港队在东京奥运会上取得了超越以往的不俗战绩。作为同胞,我很为他们骄傲。”

  此次内地奥运健儿访港交流活动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国家体育总局、香港中联办主办,中国香港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协办,旨在进一步增进内地与香港间包括体育在内的人文交流。在今年夏季的东京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以38金32银18铜位居奖牌榜第二位。中国香港代表团以1金2银3铜创其奥运参赛历史最佳战绩。

  反响

  香港各界热盼“奥运天团”访港:

  “活动将有助提升香港中小学生的国民身份认同感”

  新华社电 备受瞩目的内地奥运健儿访港代表团将开展为期三天的交流活动,香港社会各界对此表示热烈欢迎和热切期盼,认为这体现了中央对香港的关心与支持,让香港市民有幸近距离欣赏到世界顶尖运动员的风采,进一步激发港人的民族自豪与发展自信。

  社团代表

  代表团在疫情下访港,将为香港注入‘强心针’,让港人再次感受到祖国的实力和中央的关心。国家队运动员拼搏向上的精神,与港人“狮子山下”精神有着共同的底色。——香港广东社团总会主席龚俊龙

  当前香港正处于由治及兴的重要阶段,国家此时安排内地奥运健儿访港,与香港市民互动交流,有助增强港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向香港社会传递正能量。——香港晋江社团总会主席苏清栋

  体育界代表

  对于能延续回归后国家队运动员在每届奥运会扬威后访港的传统感到开心。香港体育发展离不开国家队的支持,一些项目的香港运动员经常去内地集训取经,希望未来能加强更多方面的合作。——东京奥运会中国香港代表团团长贝钧奇

  每次国家队运动员访港都令人非常感动,有时候运动员在奥运会结束后未回到家便来港,这体现出国家队对访港行程的重视。疫情下成功安排这样的活动很不容易,相信访港活动的反响一定会很热烈。——中国香港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会长霍震霆

  教育界代表

  活动门票一票难求的情况,足见市民对国家队运动员的欢迎和认同,希望活动当日能通过不同角度的宣传,让无法前往现场的市民有更多渠道了解金牌运动员。市民可通过此次活动了解国家队运动员成功背后的奋斗故事,相信对香港青年会有很大启发,带给他们正能量。——香港体育学院主席林大辉

  举办这样有意思、有意义的活动,有助提升香港中小学生的国民身份认同。虽然很遗憾未能抢到活动门票,但我和很多学生都很期待在电视上欣赏到国家队健儿的示范表演,相信到时场面会十分震撼。——香港教育工作者工会副主席、青年教师吴智汇

  市民代表

  希望有机会与‘国手’打上两板。——李先生

  大家都希望有机会亲自到场支持,一睹世界冠军的风采,但真的是一票难求。这次国家队运动员访港是一件好事,相信这次访港活动有助增进香港市民尤其是青少年对国家的认识。——张小姐

  采写:南都记者 董晓妍 汪雅云 综合新华社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