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做未来互联网上的老年人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09月28日        版次:GA02    作者:韩浩月

  街谈

  这几天老年人的互联网生活颇受关注,国家发改委公众号发文称,发改委正研究推进互联网门户网站适老化与无障碍改造工作,目前已有多款APP推出功能简单的“长辈版”、文字更大的“关怀模式”等;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后疫情时代的互联网适老化研究》报告,针对老年人不适应二维码以及日常APP的使用,呼吁尊重老年人在互联网上的话语权和主体性,也希望老年人尽力摆脱“被照顾者”的角色,重返公共生活。

  无论在文化层面、商业层面,互联网这么多年来都是以年轻人为中心,业已形成的惯性与模式,不会因为老年用户的存在而发生大的变化,哪怕这一群体用户多达2.6亿。这2.6亿老年人堪称移动互联网“重度用户”,大量的人甚至每天在线10小时,这得益于智能手机与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当然也离不开一些软件与平台的推动。但这些“重度用户”的形成,是家庭、社会、软件联手“驱赶”的结果,儿女觉得父母被手机吸引,可以减轻自己的陪伴责任,社会觉得老年人在家玩手机,对公共资源的占用就变少了,而平台与软件也乐见他们贡献流量。

  目前被定义的这批“老年人用户”,年龄都在60岁以上,他们的成长背景、消费习惯、学习能力,其实已经被牢牢地限定了,这就是为什么他们的时间多花费在一两个APP上的原因,也是为什么除了流量之外,他们没法给平台贡献收入的原因——他们中的很多人根本不会使用移动支付(一些子女为了避免父母被骗,也不会主动教父母使用这一功能),而缺乏移动支付的支持,软件与互联网的便利性就会大打折扣。今天老年人对于手机与移动互联网,只是极为初级的使用。

  在这样的背景下,社科院报告发出的呼吁是值得重视的。重视老年人在互联网上的话语权,首先就不能把手机和互联网当成老人的“保姆”,老年人在网上除了娱乐之外,也有发声、消费、接受各种主流APP提供便利服务的权利,家庭、社会与平台对此要有共识,想方设法为老人跨过数字鸿沟提供真正的帮助与保护;而唤回老年人在互联网上的主体性,就意味着把使用互联网的主导权交到老年人手里,多方式打开老年人通过互联网进入公共领域的通道,让发达的互联网在为他们提供必要服务的同时,也把他们的心理年龄变得年轻一些。

  这样做风险当然是有的,但排除风险的责任在于互联网安全监管、警方和平台技术部门,通过打击互联网犯罪,尽可能地让老年人放心上网。同时,通过子女、老年学校、社区组织等有耐心的教学,相信有很大比例的老年人能够成为互联网使用的及格生甚至优秀生。

  对于当下四五十岁、不久也会成为老年人的群体来说,互联网陪伴了他们的青年时期,在接受互联网新生事物与产品方面,他们有一定的经验,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必然也会伴随知识与技能更新变慢,所以,眼下的适老化研究与无障碍设计也应未雨绸缪,力促曾经的中青年互联网用户不被快速发展的网络科技所抛弃。一个理想的结果是,在将来,老年用户与年轻用户在互联网上能够拥有同样的、平等的使用体验,让“不做互联网上的老年人”成为一种目标和追求,相信在这股动力的推动下,不但能保障每位用户的网上权利,也能够激活互联网更大的潜在活力。 韩浩月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