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山研学导师在讲解丹霞地貌知识。 官立怡 供图
丹霞山风景。 仁宣 摄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福州举办期间,丹霞山科普志愿者案例受到国际肯定并向全球展示,丹霞山在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上贡献着“中国方案”,推进着国际合作,在遗产地可持续发展上不断发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遗产中心近日发布了《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获奖名单,丹霞山“五维一体”世界遗产教育模式赋能地方可持续发展入选10个“全球优秀推荐案例”,展示了中国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实践。
认识遗产地价值,多方参与保护行动
广东省面积最大的风景区位于韶关市仁化县,境内由红色砂砾岩构成的丹霞山风景名胜区,既是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又是中国第八项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山是世界“丹霞地貌”的命名地,独特的地貌景观和奇美风光吸引了大批海内外游客。
“保护是第一位的”,韶关市丹霞山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陈昉告诉记者,丹霞山已开展多维度世界自然遗产地教育,当地村民、游客、旅游从业人员、景区管理人员多方参与,认识遗产地价值,参与保护行动。
“这些年到丹霞的游客文明旅游素养逐步提高,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悬崖峭壁上垃圾数量的减少。比如,以前完成一次清洁工作需要四天或五天的时间,但现在一般情况下仅需两天。”在景区内,从事崖壁卫生清洁工作的朱省华队长介绍道。
记者了解到,丹霞山一般每个月会开展两次悬崖垃圾人工清洁工作,清洁区域包含长老峰的舵石、虹桥拥翠等片区,而每次需要清洁的悬崖面积则有几千或者上万平方米不等。在朱省华眼里,丹霞山会越来越好,这是因为游客的旅游方式发生了转变。
在丹霞山景区内,阳元石、阴元石、观音石、僧帽峰等600多座山石栩栩如生,景区面积大游客多。陈昉称,过去,游客喜欢听传说听故事,现在,游客还想了解丹霞山是通过什么地质运动形成的、为什么是红色的、对于地球保护有什么价值。
举办一系列自然遗产教育活动
当意识到丹霞山的价值时,爱护她的人会越来越多,而这些改变和当地在推进自然遗产教育上举办的一系列活动不无关系。
通过科普教育将管理者、经营者、原居民和游客有机联结,实现了大家对遗产地科学价值和保护要求的共同认知和理解,尤其针对社区和乡村开展了创新实践以科普产业赋能社区赋能乡村,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了全球开展遗产教育的优秀案例地之一。
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征集活动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遗产中心于今年5月发起的国际征集项目,该项目是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面向未来的世界遗产教育”的活动之一,旨在聚焦世界遗产教育的跨界合作与模式创新,在全世界范围内征集评选出具有时代前瞻性和示范意义的遗产教育案例,以推动有关国际经验分享和合作,助力遗产地可持续全面发展。
本次活动有来自五大洲近百个作品参评,最终评选出全球优秀推荐案例10个,推荐案例12个。获评案例将在第44届遗产大会边会上进行重点展示,并颁发国际专业机构颁发的证书。
此外,丹霞山科普志愿者案例也受邀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进行展示,受到国际认可。
亮点
●近年来,丹霞山科普志愿者训练营、中国丹霞进校园、奇美天成丹霞山图书漂流、丹霞山野生植物辨认大赛、国宝丹霞等系列遗产教育品牌活动相继举办,打造了“科普小镇”“自然学校”“科普学堂”“地质文化村”等特色公众教育品牌,培育了多元多样的科普达人队伍,将遗产地公众教育融入到遗产管理和保护工作中。
●训练营是推进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公众科普教育和社区可持续发展工作的公益型活动。自2014年起,训练营已经连续举办10余期,成员来自中国、泰国、加拿大、法国等国家和地区,涵盖了国内外各专家教授、高校师生以及科普爱好者。
本版文字:南方日报记者 唐音 通讯员 李贵清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