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戚发轫 1933年出生于辽宁大连,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他的履历堪称传奇:从中国的第一发导弹“东风一号”、第一枚三级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到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他见证了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被称为“行走的航天百科全书”。
6月23日起,香港高校、中学迎来超级“航天盛宴”。由中宣部会同国务院港澳办、香港中联办,联合有关部门举办的“时代精神耀香江”活动正式拉开帷幕,“重头戏”之一是航天科学家团队进校园暨当代杰出华人科学家系列公开讲座。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长征系列火箭总设计师龙乐豪、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谢军、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嫦娥四号探测器项目执行总监张熇、探月工程三期总设计师胡浩六位航天科学家在23日-25日三天内在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大学以及6所中学举行讲座。
23日上午,“航天科学家团队进校园”暨当代杰出华人科学家公开讲座活动首场讲座在香港理工大学开讲。首场讲座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带来题为《中国航天与航天精神》的报告分享。戚发轫院士从进入太空能力、利用太空能力和中国航天精神等方面回顾和展望了中国航天发展历程。
童年被奴役的记忆深刻 立志航天报国
戚发轫在讲座中直言,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自己那一代人,爱国情怀是自发的天生的。戚发轫于1933年出生于辽宁大连,在抗战胜利前,大连暂被日本占据。童年被他国占领奴役的深刻记忆,在戚发轫的心里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新中国成立后,戚发轫和家乡人民发自内心地认同着自己中国人的身份,并且深爱着这个国家,“这也是我后来投身于我国航天工程事业的最大原因之一!”同时,戚发轫提倡,要加大对当代年轻人爱国教育的投入,只有心理上对国家怀有热爱,才能够为国家做出一番事业!
讲述到此,现场爆发了一次热烈而长久的掌声,久久不停。直播间的留言弹幕瞬间刷了屏。“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最朴实的语言,最真实的感情。”“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追的星!”整场报告会结束后,现场响起超长掌声。
从事航天事业60年,感触最深的是“不惧失败”
感慨于院士如此传奇的航天科研经历,香港理工大学的学生向戚发轫院士发问,“航天工作60多年了,一定有让您感慨的时刻,是哪一次,有什么原因呢?”
本以为这位航天工作60年的老院士,最感慨的瞬间势必和成功有关,然而他在现场和香港师生们分享了一次自己失败的经历。“我一生遇上了很多困难,也有顺利的地方。一路走来,对我影响最大的,应该是我年轻的时候第一个研制的导弹——东风2号。当年年轻,没有经验,做了一些尚不完整的工作,所以失败了。这次失败,最大的教训是什么?就是我们没有充分进行实验,匆匆忙忙上天,把问题留在天上,给国家带来这么大损失。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个教训。”
“所以,在东方红一号研发时,我们吸取经验,把能想到的实验都做了,更重要的是做载人航天,我们做好了准备。我跟杨利伟讲,你去吧,一定能回来!靠的是什么,就是失败的教训!”
戚发轫直言,年轻的教训其实对整个航天团队都是一次很大的收获。“所以啊,一个人不要怕失败,要通过失败总结经验教训,要记住,失败就是成功之母。因此,到今天,我们中国航天在世界上是成功率最高的。”
欢迎香港青年参与到祖国航天事业中去
活动现场,有观众积极提问,“我们香港青年人,对祖国的航天事业很感兴趣!请问院士,香港的大学生们,是否有机会到祖国的航天部门实习和学习呢?”
戚发轫的回答不假思索。“我认为,我们中国的航天事业,正需要各地各方面的青年人参与。”他向香港理工大学的同学们举例,“这次跟随我们代表团的一起来港的航天青年们,有五六个人都是在香港各个大学深造毕业,学成后进入祖国航天科研单位,在重要岗位开展工作的。”
“对我们来说,我们热情地、真情实意地,欢迎香港青年人参与到祖国的航天事业中去!如今我们自己的空间站建成了,意味着未来还有很多机会。我们希望有更多人、更多项目能利用空间站平台完成科研项目,我们对国外都是开放的姿态,对咱们港人更是如此!一视同仁,都欢迎!”
戚发轫院士话音还未落,香港理工大学演讲大厅的掌声已再次响起,久久未停。
声音
一个人没有爱,就不可能奉献自己宝贵的东西。最高尚最伟大的爱,就是爱国家。
——戚发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