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廷龙与顾颉刚《古史辨自序》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05月23日        版次:GA11    作者:姚一鸣

□ 姚一鸣

有天和阿杜一起吃饭,席间又谈起有关顾廷龙藏书的事。阿杜说,想起一年多前的秋天,他在淮海路吴兴路收到那批顾廷龙藏书时的欣喜若狂,他连一个纸片都不放过,后来有些不起眼的纸片都卖了个好价钱。赚了不少钱吧,我打趣道。阿杜笑而不语,黑黑的脸上满是得意的神情。一年多前的秋天自文庙旧书市场出现顾廷龙的藏书之后,在旧书圈子里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而阿杜也是亲历者,其中的诸多故事,我都写入了《顾廷龙旧藏的几种书刊》一文中,至于我的收获也是寥寥,过目的顾廷龙旧藏的珍书异刊,也是拿不动,心有意而力不足。如今旧事重提,只是想进一步弄清一些细节。

和阿杜闲聊间,阿杜说到他收的这批顾廷龙旧藏,有一份百余页的顾颉刚《古史辨自序》手稿,阿杜本来很开心,因为顾颉刚的手稿价位不低。顾颉刚尽管辈分上比顾廷龙小,但学问比族叔顾廷龙要高许多,顾颉刚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历任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等多所著名大学的教授,1926年即以出版《吴歌甲集》而得名,并从1926年至1941年出版了七册《古史辨》,而成为了古史辨派、疑古派的代表人物。但这份手稿并没有卖掉,因为手稿的字不是顾颉刚写的,而是顾廷龙抄的。这不由地引起了我的兴趣。过了几天,我看到了那批手稿,果然是顾廷龙的字。这就奇怪了,顾廷龙怎么会抄顾颉刚《古史辨自序》?

顾颉刚的《古史辨》第一册于1926年由北平朴社出版,写了一篇自序,有将近六万字,顾颉刚对于自己的读书、为学治学的历程、个性和机遇等进行了回顾,也阐述出自己古史辩论的观点。“古史辨”的原意是有关古史的辩论,《古史辨》一共出版了七册,每册收集正反双方的论文,除了疑古,还有信古。《古史辨》不全是顾颉刚编的,罗根泽编辑的第四册和第六册,童书业、吕思勉编辑了第七册。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了《古史辨》,并在顾颉刚的建议下增加了历史地理内容的第八册。

对于为何要写《古史辨》,顾颉刚这样说道:“我的学术工作,开始就是从郑樵和姚(际恒)、崔(述)两人来的。崔东壁的书启发我《传》《记》不可信,姚书则启发我不但《传》《记》不可信,连《经》也不可尽信。郑樵的书启发我做学问要融会贯通,并引起我对《诗经》的怀疑。所以我的胆子越来越大了,敢于打倒《经》和《传》《记》中的一切偶像,我的《古史辨》的指导思想从远的来说就是起源于郑、姚、崔三人的思想,从近的来说则是受到胡适、钱玄同二人的启发和帮助……”

《古史辨》第一册出版以后,一时大受欢迎,印行了有二十版之多。《古史辨》主要是提示出战国、秦、汉以来的古书,特别是经书上所载的古史,大多出于神话传说的演变,是由不同时代的神话传说,逐渐积累起来造成的,从而把古书中的一些虚妄的伪史料清除出去,进一步厘清科学地研究中国的古代史。《古史辨》第一册据顾颉刚所叙:“《古史辨》第一册,是我与胡适、钱玄同、刘掞藜等讨论古史的函件和文章,以‘禹’为讨论中心问题,兼及历代的辨伪运动。在这一册中,许多问题的论证,现在看来是不够坚强的,但主要的见解我还是坚持下去。我写了一篇六万字(原有十万字,发表时去掉了《孟姜女》的一部分)的《自序》,说明了我研究古方法和我之所以有这些见解的原因。……”(《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的?》)

顾颉刚在文中所叙是对他编著《古史辨》的一些回忆。他的这篇《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的?》刊于三联书店1980年出版的《中国哲学》第2辑和第4辑,而顾颉刚就是在这一年的年底病逝的。那么《古史辨自序》为什么会是顾廷龙抄录的呢?这得从顾廷龙与顾颉刚的关系说起。

顾廷龙与顾颉刚同宗,并且是高一辈的族叔,但顾廷龙是顾颉刚的学生,且顾廷龙比顾颉刚小了十一岁。同是江南顾家之人,江南顾家曾被康熙帝誉为“江南第一读书人家”,但是经过时间的洗礼,每个家族分支的生活状态各有各的状况;顾颉刚出生于苏州悬桥巷,这条小巷虽然不大,但是有一顾家专属花园。由此可见,顾廷龙和顾颉刚两家虽然都有同一祖先,但是经过数代人之后,生活环境和经济状况是不一样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上海古籍出版社)决定重版顾颉刚的《古史辨》,出版社的本意是让顾廷龙来写一篇新的序言,但顾廷龙感觉自己才疏学浅,无力胜任,便又将顾颉刚《古史辨自序》抄了一遍。在顾廷龙1978年元旦致顾颉刚的信中,有一段谈及了此事:“承示大著整理,拟调王煦华同志相助,鄙意自极赞成。当即将尊意向我馆领导陈之。据云社会科学院信亦已收到,俟总支研究后,即复。此后我因参加市政协会议八天,至卅一日结束。明日上班,当向组织催询,再行奉告……”(《顾廷龙全集》书信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7年12月版)

后由于种种原因,顾颉刚的《古史辨》一直到他去世后的1981年,才由上海古籍出版社重版(不是整理本,而是全书的影印)。在重版的介绍中,细述了顾颉刚的史学研究成就及《古史辨》重版的意义所在:

“当时有关古史真伪的考辨,集大成于《古史辨》中,它反映了订正我国古史(包括古事和古书)所取得成就的全貌。从一九二六年至一九四一年,《古史辨》共出版七册,包罗了三百五十篇文章,三百二十五万余字。因为该书出版距今年代已久,要找齐七册已十分困难,上海古籍出版社为了满足读者所需,将全书影印,另外根据顾颉刚先生的遗愿,增编专收考证古代地理文章的《古史辨》第八册。现已出版行世的《古史辨》一、二两册,第一册是顾颉刚同胡适、钱玄同、刘藜等讨论古史的函文,以“禹”为讨论中心,兼及历代辨伪运动,另有顾颉刚先生六万言的《古史辨自序》及这次重印新收入的《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的》;第二册是继承第一册研究的。上编讨论古史问题,中编讨论孔子和儒家,下编是关于第一册的评论。《古史辨》的再版,可以使读者看到顾颉刚等史家当年敢于打破千百年传统的勇敢精神,也可使读者了解他们通过大量考辨所取得的成就。”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