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谈
5月16日是第三十一次全国助残日。我国有约8500万残疾人,他们或许看不见,或许听不见……他们的生活面临许多障碍,容易遭遇歧视和偏见。多给予他们一些帮助和理解,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都能给他们带来温暖。今年全国助残日,“为爱转发”成为微博热点。
每年这一天,残疾人士以各种方式走进公众视野,他们或喜或忧,都是舆论关注热点。同时,无私帮助残疾人的热心人,也成为这个特殊日子的“明星”。如贵州紫云的周焕瑜8年前因车祸失去双腿后,小学同学主动帮她打饭、背她上厕所……俨然成了她的“双腿”,这些同学值得礼赞。
现实生活中,8500万残疾人主要依赖于其家人帮助。有数据显示,我国残疾人的亲属高达2.5亿人,几乎占全国总人口近六分之一。虽说这2.5亿人更有义务照顾身边的残疾亲人,但长年累月照顾残疾人不是轻松的事儿。从某种程度来说,他们为国家为社会分担了助残压力,应给予掌声。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8500万残疾人不可能完全依赖于其亲属、同学等身边人来照顾。如残疾人出行,需要公交系统职工及乘客、出租车司机、网约车司机等人照顾。再如,残疾人去医院等公共场所,离不开这些场所工作人员及其他人的热心助力。也就是说残疾人需要14亿人呵护。
我国《残疾人保障法》规定,全社会应当发扬人道主义精神,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这意味着扶残助残是14亿人的共同义务。再从文明角度来考量,全社会对残疾人的帮扶水平,也反映出社会的发展程度、文明程度。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呵护残疾人。
应该说,大部分国人都能理解并帮助残疾人。这既是因为大多数人都有同情心,也是因为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结果。比如涉及残疾人的政策法律让很多人意识到帮助残疾人也是一种义务;每年全国助残日相关活动以及媒体广泛宣传,也培育了很多人扶残助残的自觉意识。
不过,仍有少数人对残疾人士缺少起码的理解和尊重。试举几例,西安市民王先生与家人去年8月到华清宫景区游玩时,在出示家人身份证、残疾证配合工作人员进行核验的情况下,被要求必须要残疾人本人下车,“告诉哪里残疾,还让展示残疾部位,让他走两步”。让人无法接受。
再比如,据不久前媒体报道,重庆残障女硕士邹蜜参加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先后通过了笔试和面试,最后却因为下肢残疾,被卡在了体检环节。反观广东,2013年就去除了该省教师资格体检标准中,某些对残疾人身体情况有所限制的内容。
一些人虽然不会歧视残疾人,但却因为无知成为残疾人出行阻力。如有位盲人和导盲犬去某医院,先在安检环节遭遇志愿者阻拦,理由是“我们这里不能带狗进入”,进入后又遭保安质疑。其实,《残疾人保障法》和《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早就规定,盲人可以携带导盲犬出入公共场所。
可见,残疾人在现实生活中仍然面临不少阻力。上述“为爱转发”活动,目的就是让更多人意识到,残疾人需要的是帮助、理解和温暖,而不是歧视、偏见以及各种麻烦。下一步,还是要加大相关法律的普法力度,加快清除残疾人生活中的每一种障碍。 冯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