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广东援疆“教师天团” 三年结出“石榴籽”硕果

驻伽师支教团170名成员有20人援疆两届,在培育学生、培养教师、文化润疆等多方面做出成绩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04月12日        版次:GA08    作者:游曼妮 黎湛均 刘威

广东援疆驻伽师支教团成员、伽师第四中学高考美术教师李志峰带学生到杏林写生。

伽师县第二中学学校女足队员在训练,运动员的全套装备均由广东援疆项目提供。

广东援疆驻伽师支教团副团长江春玲在伽师一小上语文课。

因为热爱,在离家万里之外的新疆热土扎根一年又一年,支教一届又一届;秉持初心,把木棉的火热、荔枝的甘甜输送到沙漠中的绿洲,让岭南文化浸润干涸的土地。来自广东9座城市的170名教师,从60后到90后,来到广东对口援疆喀什地区伽师县,驻扎在5所中小学,用数百成千个日夜浇灌出一颗颗饱满的“石榴籽”。他们组建“九市13校对口伽师县师训联盟”线上线下培训了4000多名新疆老师,让一所高中每年有60、70人上线美术高校,组建了首支初中女子足球队,把南国温室、岭南醒狮、龙舟文化送到西部边陲……

  石榴籽

  广东“教师天团”援疆 很多人一届期满继续留下

在新疆,“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宣传语随处可见,在喀什地区广东援疆驻伽师支教团也和石榴籽有着不解之缘。2018年广东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施行“万名援藏援疆教师支教计划”,广东先后派出了两届支教团来到喀什地区,来自佛山的陈浩棠、河源的江春玲、湛江的李志峰、云浮的华天翔……20位老师从2018年8月驻守伽师县坚持了两届,和一波又一波同行者打造出15个“石榴籽名师工作室”,覆盖了语、数、地、史、德育、体育、音乐、书画、信息学、经典诵读……广东援疆驻伽师支教团团长、伽师县第四中学副校长陈浩棠更被学生亲切地称为“石榴哥哥”。

覆盖全县:从教一个班到教5500人

“听他们叫这一声石榴哥哥,心里特别甜。就像3年前,我第一次来新疆到伽师,看到天空湛蓝,瓜果满树,路两旁格桑花开得特别灿烂。”身为团长要做“先遣部队”,陈浩棠把自己乐天派的正能量发挥到极致:“我把自己的所见发到团友群里,告诉他们衣食住行尽管放心,拎包入住;硬件很好,全县城最好的建筑都是学校。”但他们也看到最核心的问题:这里的老师结构性缺失,学生的普通话基础薄弱,第一个要攻克的就是普通话教育难题。

和陈浩棠“并肩作战”的支教团副团长江春玲对此深有感触。她到伽师支教的第一个任务,担任伽师县第一小学教务主任兼四年级四班的语文老师,第一小学有学生6800名,体量之大在全国少有,汉族学生只有7人,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几乎都不会讲普通话,第一次语文测验全班及格的不到10个,0、3、5分比比皆是。“我每天早上提前半小时带班朗读,一个半学期多上200节朗读课,用最慢的速度和孩子们讲课,让他们能听懂、能说得出来。”江春玲这样一字一句地教会了四年级四班的孩子,期末语文考试全班38人及格。

光解决了一个班孩子的普通话远远不够。广东援疆前方指挥部提出“万工程”项目——教会万名少数民族群众讲普通话,在广东援疆驻伽师工作队的统筹安排下,广东援疆驻伽师支教团团长陈浩棠组织的企业推普工作组于2020年4月正式启动了,江春玲被任命为组长,来自中山的徐艳波、汕尾的郭宁宁、惠州的刘国强、汕头的陈丹娜、肇庆的梁敏等老师组成了普通话教材编写组、讲师组,深入企业反复调研,完成了一企一教材编写工作,已经对11家企业培训民族员工5500人。在广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的职工夜校,每周5节普通话课,老师每周会送课上门2次,全厂近200名维族工人从不会说普通话进步到可以基本交流。多种多样的普通话普及工作在各所学校如火如荼地进行,支教团在伽师县三小开展“小手拉大手——我与家人共读一篇美文”,在伽师县第二中学讲述“周末餐桌故事”推动普通话进家庭,进社区,拓展普通话交流最后一公里。

两年多过去了,江春玲老师当年带的伽师县一小第一个班级马上要冲刺小升初了。今年4月,她重回班级为孩子们上了一堂特殊的语文课:“贴春联”。江老师为孩子们准备的对联别具巧思,一副“鸟欲飞高先振翅 人求上进先读书”,横批是“奋发图强”,10多分钟教会了孩子们区分平仄声,认识了上下联的贴法,更是用这副对联激励了孩子们学习斗志,几个月没见面的孩子对自己心爱的老师说出心中的目标:“我想考290分,想上内初班。”这群六年级的新疆孩子齐声读对联声音琅琅,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字正腔圆,见证了江老师们在当地学校推广普通话教育的成果。

师训联盟:线上线下 万里送课

“很多人刚来的时候只想教好一本书,没想到会走到今天这个平台。”江春玲在伽师县一小任教不久,又被委派担任伽师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几年来她走遍了伽师乡镇,看到20多岁的年轻校长要管理3000多人的学校,看到过老师不会写教案,只能按照课本内容一段段地讲课,讲到学生犯困……这些现实的难题让支教团感受到“授人以渔”的紧迫性。

陈浩棠、江春玲等来自9市13校的驻伽师支教团骨干们开动脑筋,广集资源,一年做到46堂课“送教下乡”、170位援疆老师“师带徒”结对307人,支教团还开创了“九市13校对口伽师县师训联盟”,这是一种集合广东大后方智慧培育新疆“种子”老师的新模式。2020年12月开设了第一期培训班,2021年1月第二期培训班在线上开讲,借助互联网课堂,广东多地骨干教师为伽师县2000余名老师及学校管理人员提供了培训,仅河源市语委办承担的普通话培训一项就覆盖了1400多人。今年3月底,13名培训老师们不远万里从广东来到了伽师,面对面、手把手地教起了曾经在屏幕那一端的“新疆徒弟”,普通话培训组的几位专家连续三天给求知如渴的老师们上了18个小时的课,分成小组,给每个人抠语调、校正读音,“用这样的方式帮新疆老师们的普通话教过关,教到他们能通过高水平的普通话考级,我们这次万里送课的效果就达到了。”师训联盟的教授内容还覆盖了“学校管理队伍”、“教师能力提升”等五大方面,伽师县教育局局长外力·热合曼高度评价:“2020年12月对口师训联盟成立以来,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全县参加各类培训教师已达4000多人次,培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而在众多教育帮扶工作中,最棘手的任务还是课题研究。最初伽师县课题研究处于待开发状态,很少老师递交课题申报评审书。县教育局教研室的领导感慨:“在伽师县推动课题研究,真太艰难了。”问题出在哪了呢?江春玲到学校一线调研,收集、整理、分析数据,找出当地老师不愿意做课题研究的原因,想到了“一对一”辅导的方式,号召广东援疆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带动本地教师做课题研究。至2020年上半年,19个县级小课题顺利结题,6个自治区级小课题成功结题。2020年秋,伽师县教育系统的老师们一共上交了60多个小课题,35通过了县级立项,1个通过了地区级立项,4个通过了自治区级立项。上级课题评审部门看到丰硕的成果十分惊喜:“伽师县课题研究做得这样好,是不是请了专家指导呀?”

两届的援疆支教工作将在今年7月结束,江春玲和她的伙伴们已经在谋划“留下带不走的课堂”,未来回到河源,她会通过广州、伽师“三地课堂”互联网课堂形式,把先进的教学方式源源不断地输送给这片她奋斗过的热土。

  “杏”福林

  来了广东援疆老师 培养美术大学生百余名

每年4月初,是新疆万亩杏花争艳的时节。在新疆喀什地区伽师县第四中学对面有一片一望无际的杏花林,这里既是游人流连忘返的网红点,也是莘莘学子播种希望的地方。这天,伽师四中美术班的学生们来上写生课。

对着满树繁花,深浅远近,几笔勾勒,画出层次,学生把两位支教老师团团围住,要把每一笔的走向、粗细都记进脑子里。来自湛江的李志峰老师和来自汕头的王俊哆老师一边讲述着绘画的技巧,一边传授应考经验:“今天的写生可以适合这些考试题目,春天、温暖、生命”,大家恍然大悟。

高二的两位女生阿尔孜古丽·艾则孜、迪丽努尔·艾比布拉来伽师四中之前没有正规上过美术课,天生爱画画的她们现在四中的美术班里,一周能上12节美术课,她们的眼睛笑成了一道弯月牙:“我们喜欢跟着老师们画画,老师画一遍,我们学一遍。”说起对未来的憧憬,阿尔孜古丽笑意盈盈:“我想去广州的美术学院学设计,未来想留在内地工作”。

而在3年前,这是难以想象的场景。

刷新美术高考纪录 培养大学生百余名

2018年前,整个伽师县只有一中每年有1-2个高三美术生过专业线。另一所县高中伽师四中从2018年开始变成了15人、67人、74人(本科线70人)高考美术上线。

2018年,湛江市廉江中学美术老师、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的李志峰正和几个画家在四川、云南、西藏写生,看到当地孩子读书要翻越多座高山,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神深深触动了他。一接到援疆任务,马上申请过来。“我自己也是农民的儿子,知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能改变更多孩子。”李志峰的想法很简单:“少数民族的艺术天分充沛,开发他们这部分的潜能,也许有用武之地。”

李志峰初到喀什,语言不通是个大问题,而最大的困难是当地没有美术生的概念,能不能创一个美术班?原来四中的老师们没信心。支教团极力说服:“李老师自己开过画室,带过多年毕业班,可以从高一一直送到大学。”第一年10多个人报名,像是来玩的,画几朵花,“老师我们可以考大学吗?”离高考只有2个多月了,班主任没收了学生的颜料和画笔,“画什么画?要准备高考。”在援疆老师们的坚持和帮助下,15个人12个过了本科线,3个上了新疆艺术学院,学生们的感谢直接而热烈:“老师你改变了我们的命运”、“你是给我们带来幸福的人。”

第二年,来了65个学生报名,有了半年的时间培训,这次有60个上了本科线。一届支教的时间是一年半,陈浩棠团长拍了拍李志峰的肩膀:“我要留下来,你也留下。”“这算刚开了个好头,要有始有终地做好。”怀着这个梦想,第二届支教团他又留下来了。

第三年,74个高三美术生全部过线,70个本科,4个专科线。“孩子文化基础比较弱,如果不选美术这条路,不可能考上大学。”之前是速成的方法,后面几批学生有了相对充裕的时间,践行孔子“因材施教”理念的李志峰老师开始进行分段分组教育。在伽师四中的这三年,几乎每天都是早上9点多上课,晚上11点多左右才回到宿舍。这样的生活对于53岁的李志峰而言是“累并快乐着”,他和学生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等我退休了还会回来新疆,我会来看你们是否扎根了,有没有在新疆每一个地方都做好。”

联手培育当地老师 传承美育衣钵

在北疆长大的汉族姑娘蒋晓萍是李志峰和王俊哆老师的“超级学徒”,在新疆师范大学学美术学专业的她2014年毕业后,在学校里教过语文、历史多门功课,却始终没有教过自己的本行。2018年李志锋老师到伽师四中开创了高考美术生这条通路后,蒋晓萍终于有了当美术老师的机会,她一边带着高三美术班当班主任,一边跟着两位高手老师学专业,“老师们还剩3个月就要回广东了,我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要赶紧学!”未来自己和同事能否传承好伽师四中美育事业的衣钵?这个满脸阳光的姑娘说:“有信心!以后还可以随时和李老师他们在网上交流,老师答应帮我们分析每次考试的题型。”

  荔枝红

  援疆老师带来岭南文化 创建伽师首支女子足球队

把知识传授给新疆孩子,把文化浸润到这片绿洲,伽师支教团“文化润疆”的理念如同阳光,散播在每个角落。在伽师二中建起了岭南温室,栽下了南国荔枝;组建了女子足球队,未来将举行粤伽两地友谊赛;在伽师二小来自中山的李衍老师带领孩子玩起了软陶,告诉他们远方的石湾盛产陶瓷;伽师四中点亮了南狮的双眸,送来了吉祥如意……

让荔枝黄皮扎根在西北边陲

在伽师二中有一座充满南粤气息的“网红打卡点”——四面透明的玻璃房,里面游弋着多彩金鱼,南国荔枝树种下了枝丫,从广州空运而来的木瓜、柠檬、黄皮的树苗吐出绿叶,这是广东教育援疆创建的绿植劳动综合实践基地。“这是一个集劳动、生物、地理、物理、化学等多学科为一炉的教育实践创新点。”基地的创始人之一徐缅姬老师援疆之前在佛山华英中学教地理,现在伽师二中担任教导处副主任。这天她带领初一二班学生在基地上劳动实践课,先是教孩子们在地里耕作、认识番茄苗,然后把在广东广泛应用的“鱼菜共生系统”展示给大家。“你们认识这个吗?”“仙人掌吗?”“这是我们国家南方的水果——火龙果。”孩子们开心地问:“那这个荔枝也能在我们这里长大吗?我毕业的时候能吃上果实吗?”这个温暖如春的空间里,安装了自动喷雾设备、暖气空调、太阳能节能灯,在西北边陲模拟出广东的生态环境,用于种植试验的土壤也是经过了优化处理的盐碱地,“我们希望在这里培育出能够越冬的南国植物,让孩子们对科技农业有认知,未来也许能运用到他们的事业中”。

“我想踢进国家队,不让广东人民失望!”

伽师二中是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足球总教练尼亚孜·吾守尔曾被公派到法国学习足球训练半年,曾走出过恒大足球队队员,男子足球队2018年曾获得南疆地区中小学足球比赛亚军。广东伽师支教团第二批老师来到二中后,灵光一闪:当地孩子们的体格基础好,何不在这个基础上开创一支女子足球队,让她们未来生活能有更美好的追求。

2020年读初一的米娜瓦尔·库尔班小学在石河子就开始接触足球,“就感觉女孩子踢球特别威风、特别帅!”听说伽师二中要组建女子足球队,她第一个就报名了,她们的教练是新疆队专业退役队员,训练强度大要求高,女孩子们难免会有些情绪,身为队长的米娜瓦尔很会鼓励大家:“老师们不是说要带我们去广东看看吗?和广东学校的女子足球队比比身手,那我们不能丢脸啊。”队员们的球服、球鞋、足球都印着“广东援疆”,学校球场也即将翻新草皮,26万元的投资也是来自广东援疆资金,广东援疆驻伽师支教团的老师们还为男女足球队联系了佛山罗村一中、华英中学、旗峰中学,计划让这群没有走出过新疆的孩子去看龙舟、去喝粤式早茶,虽然因为疫情搁浅了,但这趟旅程一直写在备忘录上。“我的目标是先踢进新疆队,未来再争取国家队,不让帮助我们的广东好人们失望。”

龙舟、舞狮、陶瓷,岭南元素闪光

除了打造南国温室、建女子足球队,把孩子们邀请去广东看一看,驻伽师支教团成员、伽师二中邓丽芬副校长心中还有一幅蓝图,他们在学校找到了一处闲置的房屋,打算用来建龙狮馆。馆里将立起狮头,摆放龙舟桨板,让新疆的孩子们能了解龙舟的起源,还会摆放佛山石湾陶瓷,“未来还会在伽师组织一场龙舟赛,让从来没有接触过龙舟文化的新疆孩子体会到真正的岭南水乡文化。” 

龙狮馆的建设正在加速,而南狮已经在伽师大地欢快地舞动起来了。2021年3月28日,在伽师四中的绿茵操场上,由来自汕头的张野、肇庆的李瑞和金三老师负责训练的醒狮队这天正式亮相,锣鼓声中,驻伽师支教团陈浩棠团长领衔为高三学子高考百日誓师“点睛”:“南狮来自黄飞鸿的故乡佛山,寓意着吉祥如意,祝福大家在高考征途中一帆风顺!”未来伽师的每所受援学校都将收到2-4头南狮,岭南文化将在此发光发亮。

  粤伽情

  未来一定会再见

“开好一个头,走平一条路,翻过一座山。”无论是支教一年半,还是驻守三年,广东援疆驻伽师支教团的成员们,抱着做好教育的初心留在了这里奋斗。在伽师坚守到第四个年头的两届支教人,收到过太多的感谢,老乡们一听说是支教的老师,一定会把最甜的瓜最香的果子塞满他们的怀抱,“我们也很感谢伽师县县委县政府、伽师县教育局、省前指、工作队对支教团的信任和关心,正是这种信任和各方面的人文关怀,让我们有了更多更大的舞台跟伽师县的老师在一起,让支教老师更好地融入到各受援学校里面,让我们组团式教育援疆工作的优势得以发挥,不辜负广东省教育厅交给我们的援疆使命!”驻伽师支教团陈浩棠团长用一句“不破楼兰终不还”概括了170名团友的豪情。

当年第一批支教结束,老师们选择了《再见》这首主题歌,他们许下诺言“一定要回来,一定会再见。”就如同他们在生活的院落里,亲手种下葡萄藤,说过:“一定要亲手摘下一颗果实”。他们在伽师灌溉过的汗水和心血,未来一定会结出累累硕果。

  背景

广东援疆驻伽师支教团(第二批):共由170名支教教师组成,分别由佛山(26人),汕头(19人),河源(18人),惠州(20人),汕尾(19人),中山(11人),湛江(17人),肇庆(20人),云浮(20人)等9个地市的支教教师构成,分配到5所受援学校,其中伽师县巴仁镇第一小学17人;伽师县第二小学17人;伽师县巴仁镇第三小学50人;伽师县第二中学59人;伽师县第四中学24人;借调前指3人。

统筹:尹来 游曼妮 

采写:南都记者 游曼妮 

摄影:南都记者 黎湛均 视频:南都记者 刘威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