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位于太古仓的现代服务业企业因所处经营场所是仓库属性,过去4年办不了文体类营业执照。今年11月11日,在广州市海珠区实施商事主体经营场所自主申报承诺制,该企业作出承诺后,成为首家喝“头啖汤”的企业。
随着商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住所性质多样、提交材料复杂等市场准入堵点备受关注,也成为各地营商环境改革关注热点。日前,广州市社科院、广州城市战略研究院,南方都市报、南都大数据研究院营商环境课题组主办,南都治理观察团专家参与的“2020年度营商环境改革创新案例”调研活动,走进海珠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调研其破解商事登记堵点的创新举措。
推行申报承诺制 住所登记“零门槛”
海珠区全面推行商事主体住所自主申报承诺制,最为核心的是商事主体只需要填写自主承诺申报表,在网上或政务窗口进行企业开办流程,无需提交经营场地的房屋产权证明、租赁合同、住所使用证明等相关证明,实现商事主体住所登记“零门槛”。
据介绍,企业开办申请人登录“广州市开办企业一网通平台”申请在线办理,或在海珠区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办理,填写商事主体住所自主申报表和承诺书,申请人输入经营地址等住所信息进行核验,地址属实即可领取工商营业执照并进行营业。在随后的30天核查期内,属地街道监管所对申报地址实地核查符合自主申报规定的市场主体正常经营。如果实地核查发现违规申报或虚假申报,市场监管部门将撤销其经营资格,并将违反承诺行为纳入信用管理。
住所信息核验主要依托“数字海珠基础应用平台”和“四标四实”公安数据库,“只要地址标准、规范,在公安的四标四实地址库里,企业自主承诺完就可以登记。”海珠区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说道,在大数据帮助下规范登记住所信息,也缓解执法人员监管压力。以前监管部门在打击虚假注册违法行为时,因对地址的风险识别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不够,导致虚假注册发生后才得以介入;或者在执法中却面对“人去楼空”,需要花费大量的行政执法力量去实地调查。
解决工改商登记难 吸引服务业企业落户
商事主体住所自主申报承诺制一方面方便企业群众办事,另一方面更有利于盘活土地资源。
据海珠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过去因用地和场所性质无法办理营业执照的企业不在少数。住宅性质房屋作为经营场所,需从事无污染、无安全隐患行业,由相关部门同意并出具场地证明。然而,各级部门管理和审核水平有差异,导致企业办事不便,甚至有企业被迫无证经营。
不仅“住改商”面临登记难题,“工改商”现象在海珠区更为突出。“退二进三”后涌现大批创意园区,目前海珠区登记在册的超过30个。但由于场地性质未更改为商业用途,入驻的企业长期面临办证难,长久下去,不仅让大批用地和厂房空置,更不利于优质企业落户,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如今,住所自主申报承诺制让市场主体不再被卡在“证明关口”,更多现代服务业企业落户海珠,增强市场活力。该政策11月11日实施以来,海珠区已为21家企业和68家个体户开办进行工商登记。位于太古仓4号仓的广州波子会俱乐部有限公司在海珠推出住所自主申报承诺制后,成为海珠区首家通过住所自主申报承诺制完成商事登记的企业。
专家观点
“大数据”核验是趋势 亟待扩大政务数据共享范围
调研团专家们就大数据核验如何提高效率、各部门间数据共享提出意见建议。
广州市社科院区域经济所专家葛志专认为,要想实现部门间的数据共通应用,不是单个部门就能够做到的,涉及问题比较复杂。比如住所地址、性质、权属方面的信息属于广州市不动产登记数据。如果能实现多个部门数据共享,对住所核验更有帮助。海珠区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谈到,不动产信息属于公民隐私受到保护,目前尚未在政务数据中共享。
一窗式政务改革创始人、原荔湾区政务办主任刘允强也谈到,当前政务数据开放、共享仍存在壁垒,亟待进一步扩大政务数据的共享范围。同时原来各领域、各部门的数据是按照各自标准规格进行收集,要想实现共通应用,还需先进行标准化处理、清洗等工作。刘允强认为,要想最大化利用好政务大数据,还需由相关部门搭建平台,打通数据使用通道,同时借助区块链等技术进行数据保护。
采写:南都记者 李宛真 赵安然 代国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