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评
备受公众关注的体测问题,得到了官方回应。10月10日,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建明表示,近段时间以来部分项目所进行的体能测试,仅是督促运动员加强基础体能的措施,不会影响高水平运动员参与奥运会等国际大赛的选拔。同时,他亦强调,国家体育总局已经要求各项目中心总结体能测试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相关措施,使体测更加科学,更贴近项目实际。
担心包括多名世界冠军在内的高水平运动员无法参与奥运选拔,绝不是网友操心过度,而是在体测一票否决制下,根据原先规则所推导出的结果。上月底进行的全国游泳冠军赛中,预赛成绩第一的傅园慧、于静瑶、方喆,打破全国纪录的余贺新,以及打破亚洲纪录的王简嘉禾,都因为体能测试成绩排名靠后进不了决赛。这样的魔幻场景让网友发现,体能测试已经成为了大部分国内体育赛事的决赛门槛。而根据体育总局的相关通知,体能测试不达标的运动员,不仅要被扣训练津贴,还不能参加东京奥运会。
游泳世界冠军被长跑“绊倒”在决赛前,女子重剑团体冠军成员因为跳绳等体测项目而出局。可以说,在荒唐的结果面前,体育总局的回应并不意外。毕竟,奥运会的游泳比赛不比长跑,把游得快的留家里,送跑得快的去参加奥运会游泳比赛,显然赢不了比赛。
然而,体测成绩不影响奥运选拔资格,这个决定不应该是对高水平运动员的“特别待遇”,也不该是为了应对奥运的功利化灵活处理,而应当是重新审视体测一票否决制的重要契机。
首先,体测内容设置必须科学、专业,以及贴近项目目标。这一点原是最基本的,但此前的体测项目却是一刀切——短跑选手要考长跑,游泳选手要考长跑,连象棋选手都要考长跑……有多不科学,常识即可判断,甚至无需言语论述。哪一个项目需要怎样的体能测试,适用于什么标准,是非常专业的活。仅游泳项目而言,长距离和短距离项目、不同泳姿之间对应的体测项目和标准都会不尽相同,需要专业人士的设计并经过科学研究论证。专业的事要交给专业的人来做,不能由行政命令强行替代。
更重要的是,体测成绩不应成为任何体育竞技项目获取竞技资格的门槛。实际上,由于体测此前被确立的重要地位,甚至在部分项目中如竞走锦标赛已成为获取参赛资格的唯一依据,导致各项目运动员将训练重点放在体测项目上,部分省队花了一两个月的时间专练体能,竞技训练的时间无疑会被压缩。而且,由于此前的体测项目设置并不十分科学,甚至还会对运动员的竞技状态产生负面影响。体能测试,为的是通过提升运动员的体能,达到提高竞技成绩的目的。如果体测成绩成为一票否决的决赛门槛,手段变成目的,高水平运动员反而被体测淘汰,或因花费过多时间在体测上忽略了竞技训练,很可能会本末倒置。
荒唐闹剧勿再续,体测需要更科学,也需要回归本位,成为提升体育竞技成绩的助力手段,而不是以训练目的的姿态成为运动获取好成绩的阻力。体测成绩不仅不该决定奥运选拔资格,也不应成为任何体育赛事的参赛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