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灵活就业粉饰就业率,学生不是唯一受害者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9月05日        版次:GA02    作者:综合

  短评

“找不到工作就填灵活就业”,“碰到核查就说在做自媒体”……《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尽管教育部门明令禁止,但高校软硬兼施让学生用“就业证”换“毕业证”,用好看的就业率装点门面等现象依然存在。

统计显示,2020届高校毕业生达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再创新高。但受疫情影响,春招季相当数量的企业收缩了招聘名额。有媒体透露,应届生整体招聘需求同比下降了22%。

然而在就业形势严峻、招聘需求下降的背景下,一些高校的就业率仍然高达90%以上。这样好看的数据自然会引来不少质疑。现在《半月谈》的调查证明来自社会的某些质疑并非没有道理。

高校就业率“掺水”历来有之。找公司批量签就业协议,鼓励学生去劳动力市场随意签就业协议,从网上购买假协议书交差,把学生档案集体存入人才服务中心.……这些提高就业率的“奇招”过去已有曝光,现在“碰到核查就说在做自媒体”看来是在“与时俱进”了。

“碰到核查就说在做自媒体”,其中肯定有不少造假。不过,如果真是注册了一个公号,上传了零星几篇文章,有几十个粉丝,这样的毕业生是否也应该归入假就业之列,很可能还有疑问。

前不久,教育部曾经发布通知,明确规定互联网营销工作者、公众号博主、电子竞技工作者等属于自由职业,应纳入就业统计。教育部之所以制定这条新规,缘于经济生活中新业态的爆发。这种做法有充分的理由。相反,如果对就业途径的拓展视而不见,忽略不少高校毕业生进入新业态并以此谋生的事实,显然也不科学。

遗憾的是,从《半月谈》的报道中可以发现,以自由职业、灵活职业为幌子,成为部分高校粉饰就业率的妙招。

主管部门一个初衷不错的新规何以会被一些高校钻空子?根本原因在于自由职业、灵活职业的就业造假不但不难,而且还不容易查证。

“找不到工作就填灵活就业”,“碰到核查就说在做自媒体”,其中的造假固然不应被容忍。但换一个角度,如果几乎没有门槛,随便注册一个公号就可以归为就业,这样的就业有什么意义,这样的就业率统计又有多大价值?

高校就业率统计是否确有必要,围绕这个问题的争议一直没有平息。如果说就业率统计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重要内容,对及时掌握高校毕业生就业进展、服务政府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具有重要意义,一时也找不到更好的替代措施,那么鉴于造假太容易的事实,对其统计方式进行革新则应该是当务之急。

革新的方向,一是如多年来专家所建议,高校自行统计、上报就业率数据的做法欠妥,应逐步改由专业的第三方统计毕业生就业情况。二是尝试建立就业跟踪机制。现在统计和注重的是初次就业率,相比之下,最终就业率才是反映高校教育质量的关键,所以有必要关注学生毕业1年、4年乃至10年后的状况,了解其收入和职业变化。

在就业率统计中造假,直接受害者是学生。除此之外,掺水的就业率数据还会掩盖高校办学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而影响决策部门对就业乃至经济形势的研判。是下决心改革的时候了。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