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所引发的风波,有了最新进展。13日,浙江省教育考试院通报高考作文评卷相关情况。经调查,今年语文评卷组高考作文的成绩评定过程符合评卷工作规范。但作为语文评卷组作文组组长的陈建新老师在评卷结束后未经允许擅自泄露考生作文答卷及评卷细节,严重违反了评卷工作纪律。根据《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第十三条第九款的规定,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经研究决定:停止陈建新老师参加国家教育考试工作(含高考评卷等)。对网民反映的其个人其他相关问题,有关部门正在调查核实。
这样的回应,基本上属于意料之中。围绕此次满分作文,主要有三大问题。一是这篇作文该不该打满分;二是公布满分作文及评卷细节是否违规;三则是陈建新卖书讲课是否涉及利益输送等问题。前两个问题一开始就有了,第三个问题则引发了新一轮舆情,导致争论发展到第二阶段。
经过第一阶段的充分争鸣,公众已经达成了基本共识:评卷工作本身符合规范,考生本人更不宜指责,但这种晦涩难懂的满分作文确实不宜作为范文。作文的评判结果已经不能更改了,但值得庆幸的是,围绕此事的广泛争论,足以让广大师生都明白“好作文首先是要好好说话”的道理,有效防范了可能发生的效仿之风。这或许正是这场大讨论的莫大价值所在。
对于公布满分作文及评卷细节是否违规,教育部聘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一开始就指出这样做不合规,浙江省考试院的通报则让这个问题实锤了。分享好文章的初心或许没问题,但前提是程序必须合规。自古“文无第一”,尤其是作文这种主观性极强的评分,是不是要公开?何时公开?通过怎样的方式公开?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慎重考量,绝不能成为个人或刊物的“自选动作”。
三大问题虽然只剩下了一个问题,但因为可能关系到不正当利益输送乃至教育公平问题,依然备受公众关注,网友们纷纷发出追问,要求给个明确的说法。公众的情绪固然可以理解,但调查必须秉承公正理性的态度,既不应该袒护,更不能被非理性的“阴谋论”裹挟绑架。
简而言之,在几十万份作文试题的评判中,要想玩什么“猫腻”,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更何况,阅卷组组长的主要职责是统筹整个阅卷工作,并在阅卷出现偏差、分歧时进行处理,如果阅卷没有出现分歧、偏差,则一般不需要组长出面。稍有常识的人都不难明白,考生通过某种方式“买通”陈建新老师,应该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但是,作文评判没“猫腻”并不等于陈建新老师的卖书讲课就没问题了。命题专家卖书讲课当然不行,阅卷组长则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不是作文的阅卷组长,以学科专家身份给学生谈谈答题规范和注意事项,顺带凭借自己的研究预测研判一下高考,当然没啥毛病。但作为作文阅卷组长,或许要另当别论:作文批改是主观性很强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讲,阅卷组长对于作文得分的影响或许并不亚于命题专家。凭借阅卷组长的身份,大肆卖指导书籍和开讲座,是否有权力寻租之嫌?无怪乎公众对此十分敏感,坊间不乏“既当教练员又当裁判员”的指责。
最后一个问题如何开展调查并合理界定,是对相关部门的莫大考验。这不仅关乎陈建新老师的个人名誉,更涉及这一次满分作文的性质问题,绝不能走过场。如果阅卷组长卖书讲课有问题,那就应该借这一次教训杜绝任何打擦边球的类似行为;如果这样做不算违规,也有必要制定相应的规则予以规范,以免日后引发争议。一言以蔽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才能更好地维护高考公平。 胡欣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