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帮扶单位带头参与的消费扶贫切实推动了贫困地区产销对接,然而,部分扶贫农产品过于依赖帮扶单位“包销”,自身缺乏市场竞争能力,还可能被无良商家“薅羊毛”。最近《半月谈》杂志披露了这一现象,文章质疑称:全面脱贫在即,“照顾式”消费扶贫还能走多远呢?
“喏,500元的慰问金,只买回半斤茶叶,口感还很一般,家人没一个愿意喝的。”中部一高校老师透露,5月份工会为老师采购慰问品,选择的是学校定点帮扶贫困地区的茶叶,“虽然大家都觉得价格虚高,但也都知道这是为了扶贫嘛”;春节前东部某公司为员工发放慰问套餐,采购自北方某贫困地区。有员工比价发现,套餐总价及其中多款农产品单价比市场价高出不少。例如2斤小米套餐价35元,某电商平台售价19.8元;茶树菇75元1斤,在网上买只需要35元1斤……
尽管质量不高,价格还不低,在市场上更不具有不可替代性,但由于是定点帮扶地区的农产品,帮扶单位便只好照单全收。《半月谈》杂志披露的这些案例将“照顾式”消费扶贫的尴尬显示了出来。
初看上去,效果不错,乡亲们轻松卖出农产品,得到了不错的收入,也实现了对口帮扶的目标。但从终端环节传来的消费者抱怨声可以知道,这种依赖帮扶单位“包销”的扶贫模式终究无法走远。因为农产品也是产品,也需要到市场上去直面竞争,选择权最终都是在消费者的手上,任何一种产品如果不能赢得消费者的欢心,怎么能够占领市场?
总是依赖帮扶单位“包销”来销售农产品,会直接产生三种后果。一是让消费者滋生逆反心理。在对口帮扶期内,消费者往往只有被动接受,但经此一来,他们会对某个地区的某种农产品产生什么样的印象?如果这种印象不幸得到扩散,后果则更为严重。二是会让接受“照顾式”消费扶贫的农民产生依赖性。如果自己的产品不愁销售,而且总能卖出不错的价格,生产者还有多少改良产品、拓展销售渠道的动力?三是还可能被无良商家“薅羊毛”。某电商平台相关负责人曾透露,近年来扶贫农产品关注度高,帮扶单位采购量大,还有人专门买扶贫农产品献爱心,于是一些原本只卖普通农产品的商家也打起扶贫农产品的旗号,借此把价格定得更高……
“照顾式”消费扶贫注定难以走远。全面脱贫在即,为了巩固扶贫的成果,使贫困地区的农民不会因失去对口帮扶而返贫,必须找到一条新路。广东省近日发布了《农业农村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推进广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2020年度工作要点》,其中的一些思路因此而值得特别关注。
工作要点强调,要通过产业转型升级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如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则重在“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岭南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全面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没有好的输送渠道,再优质的产品也卖不出去,所以过去说“要想富,先修路”。而在今天这样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除了公路这样的硬件设施要跟上,还需要打造现代化的仓储流通体系和物流能力。广东计划通过建设物流配送中心、专业批发市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稻谷烘干机械化等设施和一批直接服务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田头市场推进供销公共型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骨干网建设,显然抓住了要害。
只有全面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努力打造岭南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才能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并建立良好的品牌效应。近年来,广东通过实施科技引领,提升了荔枝生产、加工、销售、文化研究等标准化、科学化、品牌化水平,塑造了多个著名品牌,为广东荔枝“走出去”奠定了良好基础。经验证明,让粤字号农产品赢得消费者喜爱,农业产业升级必不可少。
照顾式扶贫无法走远,让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才是有效扶贫的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