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家庭里的中国故事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7月19日        版次:GA15    作者:赵瑜

《秋园》,杨本芬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年6月版,38.00元。

  □ 赵瑜

看完《秋园》第五章的时候,落泪了。又看看这一章的名字,叫做《赐福山》,真是好名字啊,我以为在这样的名字下,多少总有一些福气,然而,看完以后,觉得,我好像也被那一段历史给活捉了,就那样活在角落里。心惊很久,难过,为我们曾经的这段生活史。

开始看《秋园》,觉得可以是一个家庭怀旧史之类的闲书。作者杨本芬完成这部作品的时候,已经八十岁,邻家阿姨,或者阿婆。除了女儿是一个作家之外,《秋园》的作者一生与文学并无关系。然而,她突然有一天决定,要写一写自己的母亲。一个八十岁的人写自己的母亲,这本身便是一个传奇。文字竟然出奇的好。好在简单,清净,有感受。可能人的年纪变老以后,记忆里的事情反而更加清晰,这大概是这本书得以完成的原因。

秋园生于一九一四年,河南洛阳,新旧交替,脚被裹了几天,又放开了,但依然受了伤。这是她的身体的记忆。秋园的个体命运与国家历史的变革有密切的关系,一九三二年,秋园家的药铺里,常常有穿着军装的人出入。那一年秋园遇到了一个喜欢她的人,叫杨仁受,是国民党的一个校级军官。秋园应了这门亲事,年底,国民政府迁往南京,秋园也从此离开了家乡。

一九三七年,南京沦陷,国民政府迁往重庆。船行到了武汉,仁受想回家再看一眼父亲。时代的船开向了重庆,而,秋园和仁受从此回到了仁受的家乡,他们生活的苦楚,才一一铺展。

居住在山起台时期的秋园,丈夫做一个有着公共道德的乡长,生活是安静的。然而仁受的乡长做得并不顺畅,因为他总想着公正合理,那么,为他做事的人便没有多少油水,那么事情做得不好。仁受也觉得事事都不好做,便辞了乡长,又去了邻近的安化县做田粮局的局长,然而,别人做官总会发财,而仁受做官,却时时贴补别人,他真是一个时代的义人。

还好,秋园在经济困窘的时候,遇到了一份工作,在几十里外的花屋里教书。

一九四九年,新中国了,秋园家里分到了房子和地。仁受偏偏选了一个黄泥冲的地方,人生地不熟。仁受兴奋地想要将自己改造成农民,然而,屡屡失败。

秋园的家庭史,和中国的历史并不平行。随着新中国的建立,秋园家里发生的第一件事情,是,老大子恒上不起学了。因为家里的确太穷了。

他们的日子过得如何呢,杨本芬是这样写的:“秋园当民办教师,拿的也是工分,分得的粮食不够吃半年。全家人仍过着吃了上餐没下顿的日子。秋园白天教书,晚上替人做针线,常常做到深更半夜。”

大女儿之骅呢,十二岁还没有上学。之骅便是本书的作者杨本芬,她“看到同村的女孩子都快读完小学了,她急得要发疯,跟秋园提了好几次要上学,秋园每次都很耐心地解释,不是不愿意送她读书,只是如今连饭都吃不饱,如果没有之骅在家带弟弟、种菜、搞柴、挑水、洗衣、煮饭,自己就不能去教书,日子就没法过下去。”

秋园的家境在当时的中国,应该不是最差的,但也不是最好的。属于中下等的中国家庭的标本。而之骅的故事,差不多便是一代人的故事。他们为什么不识字,不是他们学不会,是没有机会去上学。

还好,之骅一直坚持,哪怕家里需要她帮忙,但是她觉得读书才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也可以好好帮助家庭。还好,后来之骅终于去上学了,不然,就没有办法写《秋园》这本书了。

终于,仁受的国民党军官的历史被查出,他们家的成分直接由贫民变成了“旧官吏”。杨本芬是这样写他们家的遭遇的:“八月底的一天,红彤彤的太阳刚从对门山上爬上来,就见大路上浩浩荡荡一群人向秋园家走来。这些人个个横眉怒目,铁青着脸进门,看也不看秋园一眼,只顾着把屋里东西往外搬。一会儿工夫,就把家里给搬空了。这种场面,土改时仁受和秋园见过好多次,心里早就有了底,这叫扫地出门。幸运的是,他们只被‘扫地’,还没被赶‘出门’。”但是,仁受还是被关了起来。

仁受当国民党的乡长的时候,没有做过坏事,不久便被放了出来。就在仁受被抓的时候,杨本芬写到了一个瘸子来报恩的事。仁受有了难处,当年被帮助的人过来报恩,这样温暖的事情,放在任何时代都是美好的。

这样的因果报应,所呈现的人性善良的传感,在饥饿感仍然困扰着所有人的时代,这样的报恩,尤为难得。

第五章,《赐福山》是全书的高潮部分。和黄泥冲一样,赐福山也是一个地名。一个机会,秋园和隔壁恶邻家的女儿二菊换了住处,来到了寺庙旁边的赐福山。

有那么一段时间,秋园一直没有收到子恒的来信,和寄来的钱。又加上一直有坏消息传过来,说是子恒所在的洞庭湖区淹了很多地方。秋园不放心子恒,非要去看看他。小脚,徒步,秋园走了两天到了子恒所在的地方,可是,双脚已经磨得不能沾地。找到了子恒,子恒还活着,而且,在这一次抗洪抢险出力气大,得了个先进。看着母亲如此挂念自己,子恒趁机调回到了秋园的身边。

就在秋园去寻找子恒的这一段时间里,长女之骅出去讨饭了一次,尝尽了人间的酸楚滋味。不只是冷眼和恶语,还有自尊心的溃败。然而,生活并不会因为这一次内心的破碎而停止。

在赐福山,秋园家里发生了两件事情,一是将最小的儿子田四送了人,因为实在是怕饿死。然而,送走了之后,发现那户人家并不是真心待孩子,又抱了回来。二是,秋园的男人死了。

杨本芬写作自己的父亲死的时候,很是冷静,她这样写她们家人的表现:“最最慈祥、从不打骂孩子的爸爸真正走了,真正走了,今生今世阴阳相隔,永不再见。之骅想着这些,心一阵阵地绞痛。以后的几天,一家人都灰白着一张脸,沉默着,谁都没哭。”因为父亲的死是持续完成的,不是突然而死,所以,她们的悲伤也是持续完成的。直到父亲离世,她们的悲伤仿佛也已经用尽。

仁受死后,秋园带着孩子又回了洛阳一次,然而,也看不到希望。她是一个自尊的人,不想为难大哥,又坐了车回湖南。在武汉转车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好心人。她的命运又一次转变。她带着自己的孩子又嫁了一回。直到再嫁的这个男人去世了,她才又回到了仁受的家。

秋园的故事,是秋园自己的故事,也是一个时代的故事。她永远忘不了,那让人心慌的贫穷。阅读《秋园》,一开始以为是风和日丽的美满姻缘传,看下来才发现,秋园就是一段悲伤历史的幸存者。还好,她的八十岁的女儿将她的故事讲了出来,不然的话,那一段历史便越来越模糊。

每一个读《秋园》的人,都应该谢谢杨本芬,她趴在厨房的小凳子上,择好的菜还沥着水,锅里煮着东西,趁着这样的间隙,她回到了母亲的人生里。所有将时代的真相叙述出来的作品,都是伟大的。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