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需要放宽眼界坚定信心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6月25日        版次:GA02    作者:综合

  短评

又到毕业季,就业再引热议。日前,包括内蒙古、江西在内的多地政府出台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就业创业,内蒙古对招用毕业年度和择业期内高校毕业生的企业,给予岗位补贴,江西则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吸收3000名高校法学专业毕业生,充实到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队伍。

高校毕业生就业,不只是让家长操碎心。即便没有今年的疫情因素,每到毕业季,数以百万计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同样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更何况此番新冠肺炎疫情对就业市场的剧烈影响已经无法避免。无论是毕业生、家长,还是各级地方政府、用人单位,对此都要有理智、冷静的认识和判断。在目前颇为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鼓励更多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应当说是务实的政策导向。

早在今年2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曾专题聚焦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教育部将会同人社部门,着力稳定大学生就业的基本面,重点加大基础教育、基层医疗、社会服务等领域的招录,“鼓励更多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各地陆续出台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具体政策,与之也形成某种呼应。

首先要承认,普通社会认知层面对基层就业可能依然存有某种偏见,一句“下基层”,已经道出颇多真实的社会心理。尤其是对高校毕业生而言,无论是个人自我定位还是亲友评价,到基层就业可能依然有所谓“大材小用”的想法。

但必须尽快扭转和纠正的是,基层工作本身不仅从来都不存在“小”的格局,而且事实上无论在怎样的岗位,“职场新鲜人”的工作安排都很难避免基础性、辅助性的类型。既然“下基层”是初入职场的必经阶段,尽快调适自身对基层的某种刻板印象,可能也是毕业生和家长面临的一道考题。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人对自身就业路径的判断,也已经走出了过去“一步到位”“一锤定音”的传统想法,对自身第一份工作的选择有更长远的眼光。而基层的实践型岗位对毕业生而言,无疑是平台广阔、可能性巨大。让年轻人通过几年基层工作的经验积累,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更明确的定位、积累和思考,甚至在实践中摸索和寻找更多职业上升、创新创业的机会,基层本就不应当背负太多传统观念的刻板印象。更何况,基层工作对人才的需求一直都处于极度饥渴的状态,随着高校毕业生每年源源不断地涌向就业市场,社会人才供需的基本格局已经非常明朗。

当然,地方政府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提供更多基层公共服务岗位,用出台优惠政策的方式对用人单位吸收高校毕业生予以鼓励,表现出的是一种明确的政策导向。而对整个就业市场而言,基层对人才的需求、吸纳,依然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根本所在。

政策导向加市场呼应,更重要的是让基层工作本身对高校毕业生有更多吸引力(无论是上升渠道、职业成长路径还是收入待遇),还需要越来越多大学生的职业认知能放宽眼界,对自己坚定信心。

南方都市报App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
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