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口转内销”为外贸企业打开发展新空间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6月25日        版次:GA02    作者:南都社论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的实施意见》,强调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帮助外贸企业纾困,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坚持市场化运作,鼓励外贸企业拓展销售渠道,促进国内消费提质升级。要落实地方属地责任,因地制宜推动出口产品转内销工作,重点帮扶本地区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外贸企业和中小微外贸企业。

新冠肺炎疫情让全球经济遭受重创。而对外贸企业来说,国际市场上外需不振、订单减少以及物流不畅则是最直接的冲击和挑战。

为帮助外贸企业走出困境,国务院及时出台了完善出口退税政策、增加外贸信贷投放、加大出口信用保险支持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要完成今年“稳外贸”的任务,无疑还存在不少困难。

让外贸企业转内销因而成为一个不错的方式。国内市场规模巨大,消费需求旺盛、消费升级在提速,在疫情导致国际市场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支持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留得青山在”,就能够应对暂时的困难。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出口企业内销额增长了17%。这也充分说明,外贸企业转战国内市场是积极的自救办法,也有很大潜力可挖。

既然出口转内销是很好的自救措施,那么让企业自主去“转”不就万事大吉了吗?其实不然。在不熟悉外贸行业的人们眼里,外贸企业的产品长期主打国际市场,一般来说,在国际市场上经过激烈竞争的历练,其质量和品牌都没有什么问题,转型应该比较轻松。殊不知,一个外贸企业真要下决心做好这一“转”,绝非外界想象的那般容易。

从国际市场转战国内市场,产品的出口转内销首先意味着必须对生产标准进行调整。原来的外销产品,不论工艺、质量、功能还是造型和款式,都对应着国外的产品标准和消费者的需求。如果在产品上不作改变,直接将外销产品放到国内销售,很可能“水土不服”。如果全部重新开发、设计,则又意味着高昂的成本。

众所周知,有一定竞争力的企业经过多年打拼和苦心经营,大都有成熟的销售渠道。而外贸企业则是国内市场上的“新兵”,即使产品再好,缺乏相应的销售渠道,也难以打开局面。

因此,外贸企业真要做好这一“转”,仅仅依靠自身远远不够。

本次出台的《意见》正是因为主要着眼于外贸企业转型的困难,并提出了具体的措施,才在市场上激起了良好的反响。

针对国际国内标准的不同,《意见》提出支持企业发展“同线同标同质”产品,并将“三同”的适用范围扩大到一般消费品、工业品领域。所谓的“同线同标同质”,指的是在同一生产线上按照相同标准、相同质量要求生产既能出口又可内销的产品。这一些措施将有助于实现内外销转型,帮助外贸企业开拓国内市场、对接国内消费升级。

鉴于外贸企业缺乏市场销售渠道,《意见》提出,鼓励外贸企业对接电商平台,依托各类网上购物节设置外贸产品专区。目前,各地商务部门联合阿里、苏宁等电商平台,设置外贸产品专区的工作已经在积极开展之中。

不论是完善出口退税等政策,推出“同线同标同质”措施,还是帮助企业拓展销售渠道,都代表着帮扶外贸企业走出困境的一股强大外力,但以常识而论,国内市场的竞争一样空前激烈,真要在其中站稳脚跟同样离不开企业扎实的“内功”。举例而言,“同线同标同质”解决了国际国内产品标准不一致的难题,但要让自己的产品广受消费者欢迎,这只是起点而已。

外界的帮扶不可或缺,企业自身更要积极作为。仰仗庞大的国内市场,在政府助力和企业求变的共同努力下,相信出口转内销将为外贸企业打开发展新空间。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