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造对残障人士一视同仁的成长环境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6月04日        版次:GA02    作者:吕德为

  街谈

近日,一段独臂篮球少年的视频在网上引发关注。视频中,独臂少年行如流水,不断在胯下和背后切换运球,速度流畅,令人咋舌。这名少年叫张家城,今年13岁,是广东云浮市云安区高村镇人,5岁时,他因一场意外失去了右臂。虽然只有一只手臂,但面对比他更高、更壮且年长的对手,他丝毫没有退缩,运球和投球都自然、精准、流畅。甚至有网友说,单看动作,根本没看出这是个独臂少年。张家城打球的视频火了之后,NBA全明星后卫利拉德给他点赞,另一位NBA球员塔克也为他送上祝福。

在短视频平台上,有张家城日常训练的不少视频:村卫生站前的水泥空地上,还有家具朴素、不甚宽敞的家中,小伙子身手敏捷,失去右臂的袖子随身体运动的节奏上下飞舞,颇有《神雕侠侣》里杨过的风采。就像武侠小说里写的那样,任何不世出的顶尖高手,其成就必定是天分与后天努力结合的结果。而经过艰苦卓绝的自我磨练之后,高手一旦进入化境,那些外在的肉身缺陷,反而不是决定武学境界武学成就的关键所在。

当然,这么评价一名10多岁的少年,可能有些夸张。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么努力,要么放弃”,背后的驱动力还是兴趣。这里我想起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得者,人称写得一“口”好字的书法家张文佑,也是少年时因事故失去双臂,但这并不妨碍他凭着对书法的热爱,40多年孜孜不倦,终成大家,获得书法界最高荣誉。这种人年少之时内心深处最原初的动力,无论是对科学的兴趣还是对艺术的爱好,甚至某些奇思异想、小众品位,都是需要得到细心呵护,并给予一定环境,创造条件,培育、让它成长的。张家城能克服巨大的身体障碍,必定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意志,但光有意志还不够,有兴趣,困苦与意志才不至于成为负担。他必定是特别有兴趣,才会下这么多功夫,达到这样的水平。

其次,天才的成长,离不开一定的外在条件。近年来教育部门反复强调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加强音体美课程,想必有一大批篮球少年,都得益于教育氛围的改善。而从小环境来讲,张家城的成长,又离不开他身边的同龄人和球友。篮球作为集体项目,自己玩得再好,运球技术再高,最终还是要接受场上对抗的检验。张文佑先生回忆起当年的书法老师时说,“他对我最大的要求是,不要把自己当残疾人”;张家城的经历也同样如此。从那些场上对抗的视频可见,跟他一同打球的球友,对他全力防守,全然不把他当作需要特殊对待和照顾的“弱者”,这是对他最好的尊重。

“不把他当残疾人”“他是我们中的一员”,我们说这是“人人平等”观念在残障议题上的表现。无论是天才独臂篮球少年,还是寻求就学、就业机会的残障者,社会需要在各个角落看见他们的身影、体认他们的成绩,真正告别廉价的同情和怜悯,而不宜用“爱心”“道德”变相地将残障人士永远捆绑在弱者的位置上。在这个意义上,值得敬佩的不仅是张家城本人,还有他的父母、老师,尤其是身边不离不弃,既接纳他一起打球、同时也不让着他的小伙伴们。我们的社会不仅需要更多的张家城、张文佑,还需要更多类似于他们周围平等、友善、一视同仁共同进步的环境。 □吕德为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