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悬崖村”搬迁注定写入扶贫史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5月14日        版次:GA02    作者:毛建国

  来论

“悬崖村”要告别悬崖了。5月12日,备受社会关注的“悬崖村”——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迎来历史性时刻:全村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将陆续搬迁至位于昭觉县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的新家。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在“悬崖村”的故事,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贫困,更好地推进扶贫,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

“悬崖村”的出名,是因为四年前的一篇报道。2016年5月,媒体报道了“悬崖村”孩子爬藤梯求学的故事。看到村民攀爬,特别是小学生抓握藤梯的场景,很多人感慨颠覆了认知。从一定程度上讲,这张孩子攀爬藤梯的照片,犹如苏明娟那张“大眼睛”的照片,吸引了更多人关注贫困现象,参与扶贫事业。

其实早就有人分析过,当地自然环境和地质条件等并不适宜生存,就地扶贫面临着巨大压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人们对于贫困的认知。在很多人看来,天道酬勤,一勤天下无难事。但由于各地资源不同,有时一方水土并不能养富一方人。单纯给贫困贴上懒惰的标签,是一种不负责的做法,是一种带着傲慢的偏见。

也有人说,既然有些地方不适宜生存,那为什么不搬出来?这里面也涉及到很复杂的原因。首先从思想上讲,贫困最大的影响其实是因为信息的阻隔局限了思维。思维定式的打破,有时很难通过自然发酵的方式。而且,中国人向来有着故土情结,祖祖辈辈已经习惯了大山里的生活,对于山外的世界十分陌生,应该理解他们对于大山对于家园的感情。

即便决心搬家,也会面临一系列问题。搬到山下的城市,住在哪里?搬家费用从哪里解决?生存如何保证?这里既有资金的制约,也有劳动技能的束缚。对于“悬崖村”来说,无论是依靠当地村民还是当地政府,困难都很大。有些贫困,依靠一户家庭,依靠一个地方,很难彻底实现脱贫。输血与造血,扶贫与扶志,并不矛盾,都很重要,不能片面强调一点而忽视了其他。

从受到关注到现在搬家,“悬崖村”的命运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在媒体报道后,“悬崖村”迎来的第一个变化,就是藤梯变成了钢梯,而后随着与外界隔离的壳被打破,有效信息的流入,“悬崖村”村民的认知模式也得到升级,有一些年轻村民甚至尝试当上“网红”。这次搬家也不是一刀切。据了解,整体搬迁后,经过双向选择,青壮年可自愿留在悬崖村参与旅游项目的开发,这就体现了因地制宜、注重规律。

贫困背后各有原因,并没有什么可以包治百病的良方,永远都不要指望一个举措解决所有问题。虽然只是一个小山村的故事,但“悬崖村”搬家注定写入扶贫史,它告诉我们,贫困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只要牢记“精准”两个字,就一定能找到脱贫的办法。当然,村民进城了,也可能会遇到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发展中产生,也一定会在发展中解决。  毛建国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