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要防,个人信息泄露也要防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3月22日        版次:GA02    作者:南都社论

国内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进入下半场,各地开始逐步解除限制,恢复生产。与此同时,电信网络诈骗最近似乎也活跃了起来——不少网友怀疑,这是否和疫情期间被收集的过多个人信息有关?

过去的两个月,是防疫最紧张的时候,每个地区每个场所都抱着“宁愿杀错,不能放过”的态度,进行个人信息登记。这段时间尤其是最严重的1月底2月初,从超市到药店,从社区到单位,从小区物业到公交地铁,全部都要求登记详细的个人信息,姓名、手机号和身份证号码都是必填的。

疫情期间,出于防疫需要,收集一些必要的个人信息和活动轨迹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人们也愿意让渡部分隐私权来换取安全。但当疫情防控进入下半场,公众关注疫情的余光,就不由得瞥见那些不那么成熟甚至有些过于粗糙的做法,并在频繁接到电信诈骗电话之后,开始对被过度收集的个人信息是否能得到妥善保存而感到担忧。

有些地方对防疫期间个人信息的收集,在最开始的收集阶段做法就过头太多,为信息保护挖了大坑,后面再怎么加大力度也很难保护好。例如,有青岛网友发了办理小区出入证时物业发放的居民信息登记表,除了姓名、手机号和住址等基本信息,连民族、政治面貌、学历、身高、血型、婚姻状况甚至微信号都要填,而后者显然和防疫毫无关系,收集大量和防疫无关的个人信息是偷懒还是有其它想法?

更多人关心的是,这些被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各个场所收集的个人信息,是否会泄露甚至被倒卖?这样的担心并非多余,此前,已有一份武汉返乡人员包含身份证号甚至酒店房号在内的个人信息在网上被海量疯传;最近,又有一位回湖北老家过年的“北漂”表示,3月11日,在“北京滞留人员”微信群内,被社区及小区物管人员以“接到上级通知”为由要求提供详细个人信息,于是,群内人员被迫将包括身份证号、在京住址和现住址以及家庭成员等十分敏感的个人信息公开地发在微信群里。

在群内的一百多号人都能看到其他人的信息,只要有一个人动了倒卖或泄露个人信息的心思,这一百多号人都不能幸免,而且还难以查证。

的确,此前已经出台保护疫情期间被收集的个人信息的相关政策,但缺乏细则的原则性要求在现实中的实用性并不强。2月9日,中央网信办下发通知,强调除国务院卫生健康部门授权的机构外,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疫情防控、疾病防治为由,未经被收集者同意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不得将数据用于其他用途等要求。然而,目前并没有任何文件提及防疫期间收集的个人信息如何保存、转移,以及疫情过后如何“善后”的问题。

有专家认为,疫情过后将防疫个人信息完全销毁是最安全的。但相关政策亟待明确,以何种形式保存多少天,使用的时限和范围,其后以什么方式销毁。毕竟,即使在微信小程序、支付宝统一登记的资料可以得到较好的储存和保护,也可以很容易地被统一销毁,但那些在群内收集的信息、以纸质形式登记收集的信息,尤其是被小区物管和超市等场所收集的信息,如果没有明确的政策,可能等不到疫情结束就已经被随意丢弃而泄露甚至被倒卖了。

即使突发疫情期间,粗糙的信息收集方式公众可以理解,也并不代表这样的收集方式不需要完善,更不代表疫情后期可以对被收集的个人信息置之不理。疫情防控已经进入下半场,个人信息保护应该及时登场。无论什么时候,个人信息保护都不是小事。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