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评
入境航班牵动人心,日前,归国人员的隔离问题,引发舆论热议。浙江杭州,某未成年留学生经疫情防控指挥部同意居家隔离,一度被所在社区阻拦。甘肃临夏,多名公职人员因“私自接境外输入病例住家中”被调查。3月19日凌晨,北京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发布通告,明确不再受理“有单独住所且住所内没有其他同住人员”的居家观察申请,“各区集中观察点要进一步扩容,严格执行境外进京人员集中医学观察14天的措施”。归国人员的隔离观察具体如何操作,各地尚在摸索。
疫情突如其来,防控都是仓促应战,甚至各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都需要决策主体各自判断、权衡,难免出现松紧不一的问题。在呼吁标准尽快实现统一、执行顺畅对接的同时,对于接受隔离的公民个体和具体执行的机构、主体而言,严格按照地方已经出台并生效的政策行事,不再自以为是地各自“加戏”,是尽可能避免各种纠纷的关键。
每一起具体纠纷,都需要个案化的辨别、判断。以杭州个案为例,未成年归国人员居家隔离符合当地疫情防控部门的规定,已经过允许,甚至由疾控中心派车送回,但依然无法顺畅地回到居所。目前看这种衔接上出现的瑕疵,主要责任可能在涉事小区,“看到穿防护服的工作人员”第一反应就是拒绝,业主心平气和地沟通也一度无效。“已经进行了两个月的严格管控”,基层防控的紧张与劳累可以理解,但对符合要求的居家隔离人为增加额外标准甚至“一刀切”地拒绝,就难免有些过度紧张。
而在甘肃个案中,当事人被有关部门调查的原因,题眼其实也在一个“私自”上。疫情防控期间,无论是公民个体,还是具体的基层防控单元,都需要严格按照地方疫情防控的具体政策行事,做到不自以为是地出现“自选动作”,对纠纷的避免显然至关重要。个人不能想当然地私自协助该隔离的人员逃避隔离,社区也不能自以为是地随意加码防控,仅凭借个人主观判断来主宰业主的出入权利。
仅仅是隔离观察,并非疑似或者确诊,涉事各方需要的是尽可能地保持冷静,遵照和配合地方防控政策和标准完成隔离,完全没有必要横生枝节,让本就紧张的疫情防控增加纠纷。
这场疫情给社会各方面带来的影响不可谓不大,给公民个体和基层治理的考验也是纷繁复杂。但无论疫情是否已过去,生活终究还是要继续,社会运行的一般规则,以及紧急状态的特殊规范,都需要得到社会成员普遍遵守。可以说,前一段时间国内疫情防控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就是因为全社会通力合作、遵守规则才得以实现的。应当隔离的却私自逃避隔离,可以居家隔离的却被人为阻止,都是对既定疫情防控规则的违背,应当尽可能避免和杜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