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眼下复工复产成为企业的迫切诉求。南都大湾区工作室联合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广东制造创新中心、智纲智库等调查显示,疫情带来最为严重的影响,主要集中反映在现金流、市场客户和供应链这三个方面。但近2/3的企业认为,疫情将促使中小企业加快业务模式创新或产品创新,彰显出广东省中小企业具有较强的创新意愿和创新能力。
企业有着强烈的复工复产意愿,结合疫情挖掘新的业务模式,这样的反应并不为怪。疫情当前,受伤的是企业,但能第一时间捕捉到新机会的也是企业。问题在于如何推动复工复产。长时间歇业对企业构成非常大的经营压力,其复工诉求当然非常强烈,而从宏观层面来看,企业的处境也直观反映了经济发展现状,尽快推动复工复产,涉及稳增长、稳就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所以看起来,复工复产成为各方共识,似乎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但现实并不是这么简单。目前疫情在部分国家呈现快速蔓延之势,国内部分地方近来也出现输入性病例,这些现象都提示,疫情防控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可能仍然是首要任务。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平衡好复工复产和疫情防控这两种需求,无疑会考验政府管理部门。而对于后者而言,疫情防控可能是更为紧迫的任务,毕竟在此关键节点,如果疫情二次蔓延,谁也负不起这样的责任。至于复工复产,有关部门工作相对消极一些,对企业卡得紧一些,起码明面上不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这种微妙的差别也就意味着,复工复产容易被忽略,甚至可能衍生出某些形式主义。有媒体近日报道,目前一些地方均以街道用电量来考核复工率,某街道合格指标是2月29日(0时到24时)企业用电量达到1月8日用电量的75%,3月10日(0时到24时)企业用电量达到1月8日用电量的90%以上。为达到上述目标,部分工业企业被要求全天开机器,办公企业被要求全天开空调电脑。
由于用电指标没有落在企业身上,而是落在了街道,大量企业因此存在“被复工”的现象。媒体报道称,部分企业被上报为已复工状态,但政府部门由于不愿承担风险,在政策执行上依然禁止工厂真正复工,结果是“复工不复产”。而为了配合上级检查,即便没有复工,有些地方要求企业虚报复工员工信息,复工复产可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出现这样的结果并非偶然,部分地方对复工复产心存疑虑,这是复工复产的一个重要障碍。另外,客观地说,目前很多防控措施还在延续,特别是物流还不畅通,原材料供应不过来,企业产品送不出去,企业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也提醒政府部门,复工复产不是简单地对企业喊话就可以换来,更不能仅仅盯着用电指标,各地有必要创造条件,针对疫情变化及时调整防控措施,如果经济生产的各种环节陆续打通,企业自然会尽快恢复生产,复工复产才能真正水到渠成。
疫情防控可能出现波折,但大的趋势基本确定,接下来形势会趋于好转。企业也确实应该从此次疫情中受到一些启发,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张勇近日就表示,“这次疫情让我们看到了数字化的巨大价值,我们预测,这次疫情之后,将掀起新一轮数字经济基础建设的投资高潮。”这是基于疫情影响所做出的判断,目前公共服务存在哪些短板,数字经济还有哪些环节需要补强,相信敏感的企业家已经洞悉一二。
企业应该针对疫情及时做出应对,从中挖掘机会推动业务模式创新是一个方面,办公模式、企业的组织形态等变革,可能也要有实质性的动作。复工复产不是简单回到岗位,危中觅机,挖掘经济新动能,可能是企业更应该着力之处。